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标题: 中药药材传统鉴别系列 [打印本页]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29 22:18
标题: 中药药材传统鉴别系列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6-29 23:38 编辑

为了帮助同学们按照博士的理念进行养生调理,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我特地寻找了一些关于传统药材鉴别的资料,现在这里逐步发出,供大家购买药材时参考!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29 22:21
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中药书多得不得了,甚么研究都好像有,但为何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去挑选优质药材?难得在京城一门诊所有好药房好老师,就趁此略学一二,也缩食外卖买来为数不少的药品,一一比对,增添致趣。台湾张贤哲先生云,药行传统面授口传的鉴别知识,和古医书所述有九成以上的一致性(就人参为例) 。现在我们既有活活路的好老师好药材,配以我们调查文献和摄影的强项,相信总能做到点实事。



而这系列的定位,不在于品种鉴别,而在于总结如何在正确的品种中找到好药材,最小要知道怎么样才是「可用」的;与及在样本中探讨地区习用品及其可用性。只要清楚知道「真」,就知道甚么是「假」。



事实上,没有植物学和化学知识的帮助,以此进路实最好不过。而且,传统鉴别重在「辨状论质」,从外观,气味等因素去归纳,从而对大量复杂因素(产地的阳光,泥土,共生物等)交织而成的质量作判断,还原科学仍难以取代。显微鉴定及化学测定有助分别药材品种和来源,但仍极需开发和确认,更不可把单一指标绝对化。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29 22:25
道地药材含义和衰落:
传统谚语云:「一香二茶三中药」,门门深似海。「药店卖药三粒眼睛,医师用药二粒眼睛,病人服药一粒眼睛」。一种药材多种品质,长期病号也会知道。好医好药好疗效,医贵辨证,药贵道地。何谓道地呢?文字考证可不必,但道地药材所代表的内容就是:
1)     产地适合:产地阳光质量效量(日照强度,光度,时间) 。泥土成份,共生物。水源成份,空气湿度,气压等等。
2)     物种正确:正确品种
3)     栽培时期对、方法正确:播种时期、浇水施肥方法正确
4)     种植年期足:在适当的成长阶段才采收  (部份植物以野生品为优)
5)     采收合时,方法正确:采收适时,处理得当,把鲜品的成份最大量保存。
6)     加工炮制正确:加工方法,手法,辅料使用的正确性
7)     贮存适当:例如六陈陈化前的保存,及其余各药运送时候的处理。
  简而言之,道地药材就是指一药材,经历史长年验证其产地品种采收炮制技巧之优良,有上佳疗效之意。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就以非道地药材不卖而见称(当然现在就很难说)。胡世林教授云:「讲究道地药材,提出质量第一,是永远也不会『过份』的。」
奈何经过五八年鼓吹「各地自产自用」、「有比无好」、「多比少好」;又经过十年动乱;以及八一年的土改;八五年的药材市场全面开放这几次冲击,药材道地性已经濒临崩溃。其间又有引种欧当归,否定「六陈」之说等等所谓「科学化依据」的行径,部份虽然拨乱反正,但南北引种当归,黄耆、党参,地黄,牛膝,川芎等物,对质量危害极大,至今未除。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29 22:27
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是对药材的形、色、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特征、简单理化反应,直接观察药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区分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是数千年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来的宝贵经验。
  1、形状
  药材的外形特征,一般较为固定。如园柱形(黄芪、甘草)、纺缍形(麦冬、百部)、鸡爪形(黄连)拳形(川芎)、团块状(泽泻,生地)等。—些品种,老药师能使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药材外形特征:如   
  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野山参:马牙芦(芦碗紧密排列、边缘齐棱如马牙)、灯草芯、枣核  (不定根生于芦头上,中部较粗,多下垂,形如枣核),铁线纹、落肩膀、细结皮(紧皮细横纹)、少数腿(人字腿)、珍珠须(尾上小疙瘩——珍珠点,疙瘩须)。
  蕲蛇: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纹(灰黄或灰白菱方形斑纹)、连珠斑(黑色园斑,位于腹面两侧)、佛指甲(尾尖端为三角形鳞片包裹)。
  防风:蚯蚓头(根头部具有密集的环纹)。
  川贝:怀中抱月(内外层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紧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只留一新月形的部分在外,称怀中抱月)。
  其它如马兜铃状如马脖上下垂的铃铛;马鞭草穗状花序细长,形如马鞭;木鳖子扁平园板状如鳖;瓦楞子如房上瓦片排列之楞状;佛手果实具手状;冬虫夏草体似幼蚕,头部子座细长呈圆柱形。所观察药材应是完整之品。
  2、大小
  药材的大小(指长短、粗细、厚薄),一般有一定的幅度。如测量大小与规定有差异时,应测量较多的样品,可允许有少量高于或低于规定的数值。必须选择有代表性和数的常见药材进行测量,大的用cm(厘米),细小的用mm(毫米)表示。一般习惯测量时根茎、果实称长x直径;鳞茎称高x直径;皮作长、宽、厚;种子作长、宽或直径。大小的测量,主要用于特殊商品的分等、分级。
  3、色泽
  指药材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商品药材的色泽一般较固定,色泽的变化与药材的质量关系很大,可反映出药材的真伪和质量的好坏,药材品种不同,加工条件变化、贮存时间长短或加工不当,可改变药材色泽,表示药材质量降低。观察色泽应在白天自然光线下或日光灯下进行,颜色的描述,以质量好的在前,色淡的在前。其例:红
  色:朱砂  鲜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红花、红黄或红色;丹参  紫红或棕红、暗红。紫色:紫苏叶  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紫草  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黑色:黑芝麻  表面黑色;黑胡椒  表面黑褐色;墨旱莲草  表面墨绿色;乌梅  表面乌黑色或黑棕色。黄色:川连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  皮部橙红色  木部鲜黄色;川黄柏外表黄褐色或黄棕色,内表暗黄色;姜黄  表面深黄色。白色;白芷  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白藓皮  外表灰白色,内表类白色;白芨断面白色或灰白色;山药  表面黄白色,断面白色。褐色:代赭石表面暗棕红色或灰黑色。蓝色:青黛  深蓝色。杂色:五花龙骨  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不同的花纹。
  石膏有绢丝光泽;自然铜金属光泽;大青盐玻璃样光泽;珍珠彩光闪耀;延胡索蜡样光泽;花蕊石具闪星状亮光;青礞石断面可见闪光星点;金礞石有闪烁的金黄色光泽;雄黄断面具树脂样光泽,晶面金刚石样光泽。
  4、表面
  药材的外表面或内表面有具体的特征,可供鉴别,如光滑、粗糙、皮孔、皱纹等。如单子叶植物根茎及球茎节上的膜质鳞叶,根痕;蕨类植物的鳞片、毛等,这些特征的有无和程度,常是鉴别药材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枇杷叶的毛,苍耳子的刺,黄连的鳞叶,黄柏的栓皮,厚朴的皮孔,乌梅的皱纹纹理,王不留行的雕纹、苏予的网纹,大黄、首乌的星点、锦纹,天麻的鹦哥咀,园脐眼、点状环(蛤蟆皮),白芷具有
  突起的皮孔和疙瘩状根痕等。
  5、质地
  指药材的软硬、坚韧、疏松、轻重、粘性或粉性等特征。常用的术语有:(1)松泡  表示质轻而松,如南沙参(泡参)泡而松;灯芯草、松花粉质轻。(2)粉性  表示含有大量的淀粉,如山药、天花粉。(3)粘性  表示含粘液质,如鲜石斛,折断面显粘性、干品嚼之呈粘性;天门冬柔润具粘性。(4)柔润  表示柔软而润泽,如当归、玉竹。(5)油润  具有油性,如柏子仁等。(6)角质  表示含多量淀粉,因加工糊化,呈半透明,如郁金、天麻等。(7)坚韧  表示质坚韧不易折断,如丝瓜络、桑白皮等。其他如十黄九糠的大黄,糟皮粉茬的丹皮,心枯朽的黄芩等。
  6、断面
  指药材折断而所具有的特征,如自然折断面、破碎面、横断面等。观察折断时的现象,如有无粉末飞扬、响声、折断的难易等;观察折断面如平坦、粗糙、颗粒性、纤维性、胶丝以及层层剥离等情况。此法主要用于皮类、长条状的根及茎类,藤、枝类药材的鉴别。
  用刀横切(或削)成平面,观察皮、本两部的比例、色泽、射线与维管束的排列形式,如菊花心(黄芪)、车轮纹(粉防己),特殊维管束——云纹、星点,散生——维管束、筋脉点及木部小孔(导管)和棕色小点(油室或油细胞)等特征。如九节菖蒲断面白色粉性,可见淡黄小点(维管束)6-9排列成环。大黄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根
  茎髓部宽广颗粒状,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本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天麻断面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延胡索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腊样光泽;木贼断面中空,周围有多数园形小空腔,排列成环;首乌断面红棕色,皮部有4-11个类园形的异形维管束环列。
  7、味、从古至今,尝味是中药鉴别的重要手段,药材之味与成分、性质关系很大。例如:淡——石膏、川通草;酸一乌梅、山楂、木瓜;甘一党参、龙眼肉;辛一细辛(麻)、干姜(辣)、半夏、南星(刺激咽喉);咸一戎盐、秋石;苦一龙胆草、鸦胆子、黄连、穿心莲;五味  五味子;涩一五倍子;苦涩一大黄;苦而回甜一牛黄、熊胆;吸舌一龙骨、竹黄;粘性一黄精、玉竹、茯苓;凉一薄荷、冰片;砂砾感一大黄。
  尝药注意:取样要有代表性,药材各部味道可能不同,如果实的果皮与种子,树皮的外侧与内侧,根的皮部与木部。样品须口中咀嚼一分钟才能准确尝出(舌之各部味觉有异)。
  有强烈刺激性和毒性药材,如草乌、白附子、狼毒、半夏等,尝量要少、吐出、漱口洗手,以免中毒。
  8、水试
  选用某些药材在水中的比重和特殊变化,作为鉴别特征之一。如番红花用水泡后,水变金黄色,花不退色;苏木投入热水中,呈鲜艳的桃红色透明溶液,加酸(或白醋)则溶液变为黄色,加碱(或石灰水)溶液则变红色;熊胆粉末投入清水杯中,可逐渐溶解而盘旋,有黄线下垂至杯底,且不扩散;蟾酥遇水后呈乳白色。
  9、火试
  有些藤木类、树脂类和动物类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响声等,用以鉴别药材。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燃时有油流出,烧完后留有白灰;血竭放在锅纸上,下面用火烤,溶化后,色鲜红如血而透明,无残渣;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爆响声,起油点如珠,但无臭气,灰为白色;海金砂易点燃而发爆鸣声及闪光;松花粉及蒲黄无此现象,大青盐置火焰上燃烧,火焰呈亮黄色
  (Na+);马勃火焰上轻轻抖动,可见火星飞扬,熄后发生大量白烟;青黛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知数发生,均可资鉴别。
  10、气
  药材具挥发性物质,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可将药材弄碎或热水中泡一下闻,以资鉴别。无气味者一珍珠、石膏;微有气味一山药;气香、清香者一大黄、牛黄,熊胆、冰片、芳香一八角茴香;香气浓烈一肉桂、砂仁、麝香;臭一九香虫、紫草、芜荑;特殊气;羊膻气一白癣皮,焦糖气一黄精,腥一紫河车,蒜臭一薤白,苯甲醛臭一丹皮,硫臭一硫,党参臭一桔梗科药材,鸡屎臭一鸡矢藤,樟脑臭一关木通(粗皮摩控)。刺激臭引起打嚏者一蟾酥、猪牙皂。
  11、其他
  牛黄挂甲,麝香槽针检查有冒槽现象,手捏成团等。
作者: 山之灵    时间: 2011-6-29 22:28
多谢。!收藏了。
作者: 开心的枸杞    时间: 2011-6-29 22:31
先收藏,谢谢了
作者: 雷风恒    时间: 2011-6-29 22:31
先做个记号,慢慢看
作者: 牡丹漫地    时间: 2011-6-29 22:34
谢谢老同学。
作者: 缘易    时间: 2011-6-29 22:40
学问挺大的。谢谢!
作者: 智慧源泉    时间: 2011-6-29 22:44
谢谢老同学。现在买中药基本都在论坛的同学那儿买,相对比较放心。论坛真是个好地方啊。
作者: rosesmiling    时间: 2011-6-29 22:47
收藏起来慢慢看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29 22:55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6-29 23:08 编辑

当归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59030
2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59761
3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59945
作者: 千年老参    时间: 2011-6-29 23:01
谢谢老同学!
作者: 水仙花    时间: 2011-6-29 23:05
先收藏,明天再看。谢谢!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29 23:12
标题: 甘草的鉴别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6-29 23:16 编辑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60289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29 23:37
党参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61187
2、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61548
3、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61628
作者: 快乐泉水    时间: 2011-6-29 23:38
谢谢,收藏了。
作者: 农夫    时间: 2011-6-29 23:44
多谢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29 23:53
黄耆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61548
2、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62454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0:05
附子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63222
2、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63301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0:08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6-30 09:51 编辑

今天休息,明天继续整理发,请大家耐心等待!
因为这些文章的图片较多,论坛无法转发,只能用我的QQ空间的URL链接呀!
作者: 冰凌    时间: 2011-6-30 00:59
谢谢分享
作者: 农夫山泉    时间: 2011-6-30 05:10
谢谢分享

作者: 锦上添花    时间: 2011-6-30 06:59
谢谢老同学
作者: 千田鱼    时间: 2011-6-30 07:13
谢谢,收藏了!!
作者: 玉竹莲莲    时间: 2011-6-30 08: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仙山    时间: 2011-6-30 08:28
谢谢老同学,辛苦了~
作者: 仙桃庄园    时间: 2011-6-30 08:32
真难掌握呢  辛苦了 谢谢!
作者: 夏日清风    时间: 2011-6-30 08:40
谢谢老同学。
作者: 暖阳    时间: 2011-6-30 08:40
谢谢老同学,收藏了。
作者: myingm    时间: 2011-6-30 09:07
谢谢老同学。
作者: 德山仙子    时间: 2011-6-30 09:11
谢谢老同学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9:24
射干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6978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9:27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6-30 09:31 编辑

防风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7209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9:31
龟板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7405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9:35
鳖甲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7639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9:39
黄芩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7930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9:42
丝瓜络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8128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9:45
大黄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8285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09:47
桂枝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8445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0:03
丹参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9328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0:14
枸杞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399910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0:23
西红花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400335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0:35
地道药材的概念:
1.产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讲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2.采集,时间上要注意
3.炮制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0:38
一,中药材的种类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

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一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

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200一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180~230种;全草类药材160一180种;花类药材60一70种;叶类药材50一60种;皮类药材30一40种;藤木类药材40一50种;菌藻类药材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种。动物类药材中,无脊椎动物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种;昆虫类药材30一40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药材40—60种;兽类药材60种左右。

(1)各地生产经营的中药材种类

中药资源显著的地域性决定了我国各地生产、收购的药材种类不同,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所经营的中药材种类和数量亦不同。全国各地生产、收购的中药材种类各具特色,构成了中药材区域化的模式。我国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以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居多,果实类药材次之。长江流域及我国南部广大地区以喜暖、喜湿润种类为多,叶类、全草类、花类、藤木类、皮类和动物类药材所占比重较大。我国北方各省、区收购的家、野药材一般在200一300种;南方各省、区收购的家、野药材约在300一400种。东北地区栽培(饲养)种类以人参、鹿茸、细辛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黄柏、防风、龙胆、蛤蟆油等为代表;华北地区的栽培种类以党参、黄芪、地黄、山药、金银花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黄苓、柴胡、远志、知母、酸枣仁、连翘等为代表;华东地区栽培种类以贝母,金银花、延胡索、白芍、厚朴、白术、牡丹皮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蝎子、蛇类、夏枯草、蟾酥、柏子仁等为代表;华中地区栽培种类以茯苓、山茱萸、辛夷、独活、续断、枳壳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蜈蚣、龟板、鳖甲、半夏、射干为代表;华南地区栽培种类以砂仁、槟榔、益智、佛手、广藿香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何首乌、防己、草果、石斛、穿山甲、蛤蚧等为代表;西南地区栽培种类以黄连、杜仲、川芎、附子、三七、郁金、麦冬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麝香、川贝母、冬虫夏草、羌活为代表;西北地区栽培种类以天麻、杜仲、当归、党参、枸杞子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甘草、麻黄、大黄、秦艽、肉苁蓉、锁阳等为代表。海洋药物以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海马等为代表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主产品种。 中药材的大多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经营调拨,全国药材系统每年都要举办药材商品交流会。在全国交流会中交流的中药材一般在800一1000种,最多达几千种。在全国经营的药材品种中,常用药材大约500一600种,少常用药材200种左右,不常用药材约100种,还有少数冷门药。从各地经营规模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般为700一800种,中小城市一般在500一600种,县及县以下为300一400种。上海是我国经营药材品种较多的地区,据记载,最多时可达几千种。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的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到1995年版,收载药材种类明显地增加。

1985年版药典的种药材及制品中,实际收载药材446种,其中植物药材383种,占86%;动物药材种,占9%;矿物药材21种,占5%。3类药材中,植物和动物药材来源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药多来源,在1985年版药典收载的425种植物、动物药材中,两个来源的81种、3个来源的32种、4个来源的9种、5个来源的3种、6个来源的1种;二是多药一来源,属于这种情况的有42种,其中两味药同属一来源的38种、3味药同属一来源的2种、4味药同属一来源的2种。因此,从基原统计来看,425种植物、动物药材来自536个动、植物种,隶属160科。

1990年版药典收载中药材及植物油脂509种,包括植物药材439种,动物药材47种、矿物药材23种,涉及基原627种(不包括附录),其中以植物类居多,共557种,动物类70种。基原构成情况是:一原373种、二原88种、三原36种、四原7种,五原6种、六原1种。多基原药材品种是:三原有大黄、山慈菇、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韦,百合、百部、竹茹、伊贝母、吴茱萸、牡蛎、青黛、郁李仁、细辛、珍珠、砂仁、威灵仙、莪术、党参、海龙、娑罗子、预知子、桑螵蛸、黄连、黄精、蛇蜕、麻黄、紫草、橘红、麝香;四原有川贝母、龙胆、苦杏仁、郁金、秦艽、秦皮、金银花;五原有石斛,陈皮、枳壳、钩藤、海马、淫羊藿;六原有石决明。

(3)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种类

地方标准属地方性用药法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实施或补充,通常收载地区习用的药材。例如,药典收载的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而广东、江西等地则习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的种子,称“南天仙子”。据统计,全国约有200多种药材的用药习惯存在地区性差异,比较普遍的有地丁、白头翁、贯众、透骨草、大青叶等。

目前,我国各省(区)的地方标准尚无统一要求,从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标准来看,其名称、出版时间不尽一致。现将部分省、区的药品标准收载的中药材品种作一统计。

地方标准中,地区性习用药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品种只占11%,89%属药典以外品种,《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地方习用品种占72%。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具有很浓的地区特色,如四川的阿坝当归、川中南星、川党参、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马兜铃等;云南的云白芍、金铁锁、珠子参、薯莨和理枣仁等。

(4)中成药及临床处方中的药材种类

中成药是固定的成方制剂,其方剂组成涉及的药材比较广泛。《中国基本中成药》收载各类中成药700种,涉及药材574种(不包括不同炮制方法的药材品种)。

中成药的原料绝大部分属普遍经营的中药材,但许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无经销的、属于民间药范畴的草药,如矮地茶、臭梧桐7叶、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萝卜、洋葱头、荠菜、杜鹃叶、白背叶、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鳝鱼、猪下颌骨、羊胫骨、鸡脚、麻雀脑、海螺、铁屑、铜绿和香墨等。

同中成药配方相比,临床处方有着很大的灵活性。据了解,中医处方中所用药材种类,多在250一300种,多者400一500种,基本上是市售中药材。

(5)出口的药材种类

我国药材出口历史久远,据记载,自唐宋时代就向外输出药材。输出的药材品种主要有:朱砂、人参、牛黄、茯苓、茯神、附子、川椒、常山、远志、甘草、川芎、白术、防风、杏仁、黄芩、大黄、白芷、豆蔻、麝香、鹿茸、五加皮、薄荷、陈皮、桂皮、当归、麻黄、莨菪、樟脑、五倍子及硫黄等。

至今,我国仍是药材出口的主要国家。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包括东南亚、日本、原苏联、美国以及港、澳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出口的各类药材约有500种,其中植物药材主要有人参、甘草、黄芪、桔梗、龙胆、巴戟天、草乌、柴胡、防风、紫草、白芍、当归、党参、丹参、玄参、地黄、黄芩、牛膝,独活、麦冬、三七,苦参、茜草、何首乌、大黄、贝母、黄连、川芎、知母、升麻、玉竹、黄精、天麻、姜黄、白术、苍术、天南星、延胡索、贯众、杜仲、厚朴、黄柏、秦皮、石斛、钩藤、桑枝、竹茹、桑叶、艾叶、十大功劳叶、枇杷叶、淡竹叶、红花、款冬花、金银花、菊花、玫瑰花、密蒙花、蒲黄、松花粉、女贞子、五味子、枳实、枳壳、瓜萎、益智、木瓜、春砂仁、小茴香、乌梅、山茱萸、枸杞子、山楂、酸枣仁、郁李仁、白芥子、木鳖子、麻黄、茵陈、益母草、细辛、瞿麦、锁阳、藿香、香薷、冬虫夏草、茯苓、猪苓、马勃和雷丸等;动物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阿胶、蜈蚣、全蝎、蛤蟆油、桑螵蛸、蜂房、龟甲与鳖甲等;矿物药材主要有赭石、朱砂、鹅管石、自然铜、龙骨和琥珀等。



(6)贵重药材的种类
       贵重药材是我国药材中的珍品。1981年,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工商管理局在关于贵重药材品种的通知中,将麝香、牛黄、人参、三七、黄连、贝母、鹿茸、冬虫夏草、天麻、珍珠、熊胆、枸杞子、杜仲、厚朴、全蝎、肉桂、沉香、山茱萸、蟾酥、金银花、巴戟天、阿胶、犀角、广角、羚羊角、乳香、没药,血竭、砂仁、檀香、公丁香和西红花30个品种列为贵重药材。




二,中药材的分类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途,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0:44
药材一般分为:中药材、藏药、蒙药、维药、苗药、回药等
作者: 早春芽    时间: 2011-6-30 10:46
真好,学习的好资料啊,老同学费心了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0:51
为满足各位同学的需要,本店铺将适时帮助大家寻找一些真正的道地的中药材,都是真正意义上中国最传统的地道药材,一旦到货,本店将第一时间发帖告诉大家,需要的要及时购买,过期不候,因为这些地道药材数量极少,也极为难得,卖完为止,也很难再次搞到货源,不过可能价格也比较贵,敬请谅解。
作者: 西江水    时间: 2011-6-30 10:57
谢谢!学到不少中药知识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1:29
桑叶的鉴别:
1、http://user.qzone.qq.com/277547445/blog/1309404523
作者: 绿木乘风    时间: 2011-6-30 12:30

作者: 忻漪    时间: 2011-6-30 14:52
就是学问太大了,呵呵 !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14:53
好老师、地道药材、优秀理念,养生才好
作者: 紫色阳光    时间: 2011-6-30 15:12
收藏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12
中成药在祖国医药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其中有许多世代流传、经久不衰的方剂,至今为医生和病人所推崇,但是,中成药毕竟受组方药物及其剂量所限,面对临床中复杂多变的疾病,则显得鞭长莫及。现在我们常可以听到病人反映中成药的疗效不好,这固然与中成药的组成局限有关,但也不尽然。主要还在于药物制作前原料的质量、药物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以及医生和患者用药中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12
1 药物制作前的因素


  中成药的原料是中药材,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成药的作用,而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主要在采集、贮存、加工炮制等过程中。中药材大多数是植物药,植物药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不同的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所含有效成分也不相同,药性差异很大。古人云:“夫药采收,不知时节,如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收,与朽木无殊。”可见依时按候采集的重要。事实上现代药理也证明:人参中皂甙以八月份含量最高;麻黄生物碱秋季含量最大;番泻叶生长90天左右的嫩叶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超过90天有效成分逐渐下降。所以民间“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苗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不无道理。有些采集者不知或不按最佳时间和季节采收,加之收购时把关不严,误用次等药材,这无疑会影响药物的质量。不合理的贮存,可以导致药物的霉烂、变质、走油、虫蛀,直接影响中药的药效。如知母、二冬、牛膝、当归、党参之类,含多量粘液物质,极易吸湿,如贮存不当,最易发霉变质;含脂肪、蛋白质较多的动物类药材,如狗肾、乌梢蛇、娱蚣、地龙等,应在容器中放入花椒以防虫患;含有挥发油的药物,易自然挥发,或易氧化、分解,宜贮存在密闭的容器中,如樟脑、冰片、麝香等。在临床上,我们常可以看到因贮存不当而发霉、变质、虫蛀的药物在出售。笔者曾走访过一些药厂仓库、药店仓库、医院药库的保管员,除少数贵重药有特殊保管外,大部分药物都不能按规定分类贮存。一方面是仓库条件差,另一方面是保管人员业务素质差,这样,贮存的药物发生质量变化也就在所难免了。中成药的质量与中药材的炮制关系密切。经炮制后药物的成分发生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也因之而不同。《本草蒙荃》曰:“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这些传统的炮制方法,可以消除、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便于贮藏、制剂,使之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例如:乌头、附子经用凉水浸泡,再用甘草、黑豆加水共煮后,生物碱可损失81.3%,毒性大大降低;延胡索中含具有止痛和镇静作用的生物碱———延胡索素及延胡索乙素,难溶于水,经醋制后,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生物碱;槟榔主要成分为槟榔碱,炮制中采用水泡浸软的方法,如浸泡时间过久,就会使有效成分随水而流失;血余炭用文火煅,若未成炭或成灰,俱不入药。所以,炮制过程中按科学程序严格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13
2 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因素


  中成药在生产过程中,客观的和人为的因素,也在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如不合理的剂型,原料采用代用品或伪品等。中成药的剂型是劳动人民长期、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其传统剂型的应用,对治疗疾病有其不同的作用。目前在临床上最多见的中成药剂型是丸剂,丸剂又多以蜂蜜为赋形剂。蜂蜜本身具有滋养补中、清燥润肺、润肠通便等药用功能。故凡具有上述功能以及补益肝肾、荣养气血功能的方药,均可以蜜为丸。如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养阴清肺丸、麻仁滋脾丸及地黄丸类药。相反,养血安神片、补肾健脑片之类的片剂,当然不如蜜丸剂型效果好。不该用蜜反而用蜜的,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如健脾止泻丸,有蜂蜜润肠通便之忌;藿香正气丸有腻脾助湿之讳;银翘解毒丸有延缓滞邪之嫌等等。所以,中成药在生产过程中,也应讲究辨证施治。代用品是指由于某些正宗或正品药材缺乏,则以与之有相近的性和味,而主要功能又相同的药物代替,如以水牛角代替犀角等。其次,有些药物药源缺乏,以人工培育的药材代替野生或天然生药材。如用人工种植的人参代替野生人参;以人工牛黄代替天然牛黄。这些情况出现在中成药的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成药的疗效。此外,同一种药材,产地不同所含药物成分也不同。若非“道地药材”入药,同样也会降低药物的声誉。另外,有一些假药鱼目混珠。由于有些采药者或经营者为了获利,将一些化学成分、性味、功效、药理作用、临床效用均不同的植物充药材进入市场。这当然也与收购过程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有人发现:有的药厂将腺毛马兰当做升麻入补中益气丸;将山百合当做百合入百合固金丸;将羊角藤与伪巴戟、藤杜仲作巴朝天和杜仲入锁阳固精丸等。在质量检查方面,大部分中成药质量标准还停留在感官检查水平上。因此,药厂在生产时,严格按《药典》对中药规定的规格、标准进行加工炮制,处方配制,质量鉴定,是提高中成药质量与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14
3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因素


  临床使用中成药,不重视辨证、配伍,是影响中成药疗效的关键。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依症选方不但体现在立法组方上,也包括中成药的应用上。但现在有些医生用药或思考自己服药时,忽略辨证或不辨证,或只注意药物的功能,或只注意其主治。遇到感冒,不分风寒、风热,不论气虚、血虚,一律银翘解毒丸,或羚羊感冒片,或通宣理肺丸。其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就以安神镇静的中成药为例,临床上常用的有: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丸等。它们虽都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但由于处方组成不同,其功能与适应证也各有所异。朱砂安神丸,重在清心火、镇静安神,主要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悸、怔忡,心中烦乱,失眠多梦等症;柏子养心丸,重在补心益气,用于心气不足引起的心悸不安,神疲倦怠,精神恍惚,失眠多梦等症;天王补心丸,重在滋阴清热,主要用于心阴不足引起的心悸虚烦,失眠多梦,健忘等症;归脾丸重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神疲乏力、食少等症。如不详细辨证,随便使用这些药物,必然疗效欠佳。同一类中成药由于药物组成不同,功用也不同,体现了中医辨症论治的特点。临床医生用药或病人自已服用时,首先要掌握或了解药物的组成及功能主治。否则,容易发生同类药物互相代用的情况,影响疗效。如果把这种情况归咎于中成药质量欠佳,是不公平的。当然,由于中成药的生产受到某些原料不足,或者因其他因素导致药品不全,使用时出现相互代用也是常有的情况。这些问题涉及到产、供、销许多部门,不是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如果这些部门能够积极组织药源,合理安排生产,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减少的。不重视中成药的配伍使用,也是限制其治疗范围的因素之一。由于中成药组方与剂量固定,故治疗疾病的针对性单一,范围狭窄,以不变之药,治千变万化之疾,显得有些制足适履。因此中成药间的配伍使用,就可以扩大其治疗 范围了。虽然成药的配伍不象汤药那样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但尽可能使两种或几种中成药合伍,接近或达到所治疾病的主证乃至兼证,从而提高中成药疗效。例如:在治疗肝肾不足,气血俱亏,表现为心悸失眠,头晕乏力,不欲饮,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以归脾丸合六味地黄丸,二药合用,既补气血之不足,又滋肝肾之亏损,相辅相成,顾此及彼。其次,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中医治疗疾病,很讲究“药引”的作用。主要起引药归经的作用,如运用得法,可增强药效。对使用中成药来说也是如此。例如:跌打丸以黄酒为引,可增强活血化痰、消肿止痛的功效;地黄丸以盐水送服,可引药入肾。但现在多数医生使用或病人服用中成药时,很少使用“药引”。究其原因,大凡有二:一不重视,二不方便。不重视就是没有认识到“药引”对所辅助药物所起的作用;不方便是服用中成药时,再另加单味药或复方煎煮、冲沸与之同服,既费工,又费时,孰不知能增加药效,增强疗效。尽管较单用成药繁琐些,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15
4 其他因素


  有药物说明、功能与主治不符,中成药贮存时间太久,假药上市等因素。在一些药物书上或中成药药物说明上,常可以见到一些功能与主治不符,概念混淆,含糊不清的情况,或功效是中医术语,主治却是西医的病名等等。使用药者和服药者无所适从,出现服药后疗效欠佳的现象。关于中成药贮存时限,似乎没有明确期限,不象西药有严格的有效期限。那么就可以无限期地存放?临床上常可以见到因存放不当或时间太久,丸药变硬、变质,糖衣片吸湿变色、变质等情况。难道就不会或多或少地降低药效吗?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18
老药工总结中药疗效下降的3原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1个原因:药材不地道

  所谓“药材不地道”就好比“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个体。“南沙参、北党参、东北人参”,“藏红花、荷牡丹、亳杭怀菊”,无不为药出地道定义了最好注脚。目前,在发展中药材生产方面忽视了中药材特殊生长规律和特殊地理环境,产地变迁,盲目移植造成了中药材质量下降。家种药材基地的盲目建设是劣质饮片滋生蔓延的根源。“农业结构调整”、“压粮扩经”等一些地方性区域政策,使地道药材种植“南移北挪”,严重背离了药材道地的原则,不适宜的土壤气候及不合格的种子种苗产生的诸多劣质原药材大肆进入流通领域,如劣质甘草就是因为种植于阴坡土壤中,光照不充分及生长年限不够而造成的。自古以来,中药讲地道,“地”即地理、地貌、土质;“道”即因素,包括气候、阳光、水分。中药材多为特殊的动植物,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光热气候孕育出的具有特殊性质、特殊成分、特殊性能、特殊功效的植物才能叫地道药材。东北人参、南海砂仁、青藏大黄、荷泽牡丹就是特殊地域之分,冰山雪莲、南亚茴香正是气候之别才决定了地道药材的特殊功效。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发展种植上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地“南药北移,东药西栽”,人为的改变环境,促使了地道药材变性变态,源头上形成了地道药材质量下降。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2个原因:采收质未到

  所谓“采收质未到”,是指不按季节、时令提前或滞后采收造成药材质量没有成熟或过期失去效果而影响了中药材质量。药材的滥采滥挖导致饮片质量没有保障。野生药材资源日趋减少是事实,而农村抢购中药材之风也是事实,某些药贩经营动机就是为了牟取厚利,不管药材质量,不顾资源枯竭,他们心目中“当季是药,过季还是药”,见到有利可图之品,便“守株待兔”,直至一扫而光。一些农贸市场收购野生甘草者,是一年四季收个不停,对野生甘草的繁衍不给一点“喘息”的机会。“三月茵陈四月蒿”,讲的是茵陈必须在正月采收效果最佳,如果不按时令采收就会失去药用价值。可药贩在收购茵陈时,一直收到四五月,然后将其切短混杂于中,这些即使产于道地产区的茵陈,还是变成了劣质药材。“春芙蓉夏海棠,秋菊冬梅”讲的是季节,错过季节就会形成花失容、草失觅。引伸到药材采收上,就要按时令季节采收,不能超前或滞后,才能保证质量最佳。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市场上,受利益和价格牵动,弃之不采或杀青上市比较普遍,使药材质量“中道失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3个原因:炮制很简略

  ”所谓“炮制简略了”,就是切、刹、炮、炙各个环节被摒弃了。产地初加工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一些本产于道地产区的药材,由于药农急于得钱,药贩急于得药,而将产地加工时优良的传统环节省略。对药材应该阴干的暴晒,该“蒸晒”的“生晒”,该“发汗”的“不发汗”,大多数药材在采收后先要经过挑选、洗刷、蒸烫、干燥等初加工,而现今的药材产区每至收获季节,药贩便在田间地头与药农直接进行鲜品交易,药贩将收购的鲜品或半干品堆积庭院任凭风吹雨淋、暴晒霉烂、蝇爬鼠咬,等待买卖时机成熟后,甲地药材运到乙地才加工,失去了道地产区的传统加工方式,再加之鲜品或半干品难以贮存,导致药材发霉、走油、变色严重。而某些药贩对不能出手的药材一而再、再而三的硫熏处理,到用于配方时已是酸腐发臭,如常见配方的金银花、党参、杏仁等,有效成分被熏得无影无踪。国家曾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个体中药材加工场所进行了取缔,然而整顿过后,分散、隐蔽的加工饮片场所依然存在,加上广大乡村个体药贩的饮片加工销售,使这些劣质不合格饮片无孔不入。饮片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药房用于配方的处方中节头片、翘片、连须片等不合格饮片应有尽有,导致汤剂得味失气或得气失味,影响中医处方疗效的有效发挥。“玉不琢不成器”,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不进行切、刹、炮、炙,就不是饮片,简略了切刹炮制就会影响药材临床效果,甚至造成相杀、相畏、相恶、相反的毒副作用。饮片炮炙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中医用药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的自身性质,对其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并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可是,一些医药经营单位及医疗卫生单位简略了饮片炮炙加工。在众多的医院、农村诊所,中药炮炙技术后继乏人,看不到切药的刹子(药刀),闻不到炮炙的药香,药包里出现的是原生的草根树皮,哪还有酒炙、醋炙的影子?

?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19
老药工总结中药疗效下降的3原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1个原因:药材不地道

  所谓“药材不地道”就好比“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个体。“南沙参、北党参、东北人参”,“藏红花、荷牡丹、亳杭怀菊”,无不为药出地道定义了最好注脚。目前,在发展中药材生产方面忽视了中药材特殊生长规律和特殊地理环境,产地变迁,盲目移植造成了中药材质量下降。家种药材基地的盲目建设是劣质饮片滋生蔓延的根源。“农业结构调整”、“压粮扩经”等一些地方性区域政策,使地道药材种植“南移北挪”,严重背离了药材道地的原则,不适宜的土壤气候及不合格的种子种苗产生的诸多劣质原药材大肆进入流通领域,如劣质甘草就是因为种植于阴坡土壤中,光照不充分及生长年限不够而造成的。自古以来,中药讲地道,“地”即地理、地貌、土质;“道”即因素,包括气候、阳光、水分。中药材多为特殊的动植物,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光热气候孕育出的具有特殊性质、特殊成分、特殊性能、特殊功效的植物才能叫地道药材。东北人参、南海砂仁、青藏大黄、荷泽牡丹就是特殊地域之分,冰山雪莲、南亚茴香正是气候之别才决定了地道药材的特殊功效。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发展种植上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地“南药北移,东药西栽”,人为的改变环境,促使了地道药材变性变态,源头上形成了地道药材质量下降。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2个原因:采收质未到

  所谓“采收质未到”,是指不按季节、时令提前或滞后采收造成药材质量没有成熟或过期失去效果而影响了中药材质量。药材的滥采滥挖导致饮片质量没有保障。野生药材资源日趋减少是事实,而农村抢购中药材之风也是事实,某些药贩经营动机就是为了牟取厚利,不管药材质量,不顾资源枯竭,他们心目中“当季是药,过季还是药”,见到有利可图之品,便“守株待兔”,直至一扫而光。一些农贸市场收购野生甘草者,是一年四季收个不停,对野生甘草的繁衍不给一点“喘息”的机会。“三月茵陈四月蒿”,讲的是茵陈必须在正月采收效果最佳,如果不按时令采收就会失去药用价值。可药贩在收购茵陈时,一直收到四五月,然后将其切短混杂于中,这些即使产于道地产区的茵陈,还是变成了劣质药材。“春芙蓉夏海棠,秋菊冬梅”讲的是季节,错过季节就会形成花失容、草失觅。引伸到药材采收上,就要按时令季节采收,不能超前或滞后,才能保证质量最佳。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市场上,受利益和价格牵动,弃之不采或杀青上市比较普遍,使药材质量“中道失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3个原因:炮制很简略

  ”所谓“炮制简略了”,就是切、刹、炮、炙各个环节被摒弃了。产地初加工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一些本产于道地产区的药材,由于药农急于得钱,药贩急于得药,而将产地加工时优良的传统环节省略。对药材应该阴干的暴晒,该“蒸晒”的“生晒”,该“发汗”的“不发汗”,大多数药材在采收后先要经过挑选、洗刷、蒸烫、干燥等初加工,而现今的药材产区每至收获季节,药贩便在田间地头与药农直接进行鲜品交易,药贩将收购的鲜品或半干品堆积庭院任凭风吹雨淋、暴晒霉烂、蝇爬鼠咬,等待买卖时机成熟后,甲地药材运到乙地才加工,失去了道地产区的传统加工方式,再加之鲜品或半干品难以贮存,导致药材发霉、走油、变色严重。而某些药贩对不能出手的药材一而再、再而三的硫熏处理,到用于配方时已是酸腐发臭,如常见配方的金银花、党参、杏仁等,有效成分被熏得无影无踪。国家曾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个体中药材加工场所进行了取缔,然而整顿过后,分散、隐蔽的加工饮片场所依然存在,加上广大乡村个体药贩的饮片加工销售,使这些劣质不合格饮片无孔不入。饮片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药房用于配方的处方中节头片、翘片、连须片等不合格饮片应有尽有,导致汤剂得味失气或得气失味,影响中医处方疗效的有效发挥。“玉不琢不成器”,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不进行切、刹、炮、炙,就不是饮片,简略了切刹炮制就会影响药材临床效果,甚至造成相杀、相畏、相恶、相反的毒副作用。饮片炮炙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中医用药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的自身性质,对其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并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可是,一些医药经营单位及医疗卫生单位简略了饮片炮炙加工。在众多的医院、农村诊所,中药炮炙技术后继乏人,看不到切药的刹子(药刀),闻不到炮炙的药香,药包里出现的是原生的草根树皮,哪还有酒炙、醋炙的影子?

?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19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7-1 08:04 编辑

老药工总结中药疗效下降的3原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1个原因:药材不地道

  所谓“药材不地道”就好比“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个体。“南沙参、北党参、东北人参”,“藏红花、荷牡丹、亳杭怀菊”,无不为药出地道定义了最好注脚。目前,在发展中药材生产方面忽视了中药材特殊生长规律和特殊地理环境,产地变迁,盲目移植造成了中药材质量下降。家种药材基地的盲目建设是劣质饮片滋生蔓延的根源。“农业结构调整”、“压粮扩经”等一些地方性区域政策,使地道药材种植“南移北挪”,严重背离了药材道地的原则,不适宜的土壤气候及不合格的种子种苗产生的诸多劣质原药材大肆进入流通领域,如劣质甘草就是因为种植于阴坡土壤中,光照不充分及生长年限不够而造成的。自古以来,中药讲地道,“地”即地理、地貌、土质;“道”即因素,包括气候、阳光、水分。中药材多为特殊的动植物,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光热气候孕育出的具有特殊性质、特殊成分、特殊性能、特殊功效的植物才能叫地道药材。东北人参、南海砂仁、青藏大黄、荷泽牡丹就是特殊地域之分,冰山雪莲、南亚茴香正是气候之别才决定了地道药材的特殊功效。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发展种植上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地“南药北移,东药西栽”,人为的改变环境,促使了地道药材变性变态,源头上形成了地道药材质量下降。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2个原因:采收质未到

  所谓“采收质未到”,是指不按季节、时令提前或滞后采收造成药材质量没有成熟或过期失去效果而影响了中药材质量。药材的滥采滥挖导致饮片质量没有保障。野生药材资源日趋减少是事实,而农村抢购中药材之风也是事实,某些药贩经营动机就是为了牟取厚利,不管药材质量,不顾资源枯竭,他们心目中“当季是药,过季还是药”,见到有利可图之品,便“守株待兔”,直至一扫而光。一些农贸市场收购野生甘草者,是一年四季收个不停,对野生甘草的繁衍不给一点“喘息”的机会。“三月茵陈四月蒿”,讲的是茵陈必须在正月采收效果最佳,如果不按时令采收就会失去药用价值。可药贩在收购茵陈时,一直收到四五月,然后将其切短混杂于中,这些即使产于道地产区的茵陈,还是变成了劣质药材。“春芙蓉夏海棠,秋菊冬梅”讲的是季节,错过季节就会形成花失容、草失觅。引伸到药材采收上,就要按时令季节采收,不能超前或滞后,才能保证质量最佳。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市场上,受利益和价格牵动,弃之不采或杀青上市比较普遍,使药材质量“中道失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3个原因:炮制很简略

  ”所谓“炮制简略了”,就是切、刹、炮、炙各个环节被摒弃了。产地初加工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一些本产于道地产区的药材,由于药农急于得钱,药贩急于得药,而将产地加工时优良的传统环节省略。对药材应该阴干的暴晒,该“蒸晒”的“生晒”,该“发汗”的“不发汗”,大多数药材在采收后先要经过挑选、洗刷、蒸烫、干燥等初加工,而现今的药材产区每至收获季节,药贩便在田间地头与药农直接进行鲜品交易,药贩将收购的鲜品或半干品堆积庭院任凭风吹雨淋、暴晒霉烂、蝇爬鼠咬,等待买卖时机成熟后,甲地药材运到乙地才加工,失去了道地产区的传统加工方式,再加之鲜品或半干品难以贮存,导致药材发霉、走油、变色严重。而某些药贩对不能出手的药材一而再、再而三的硫熏处理,到用于配方时已是酸腐发臭,如常见配方的金银花、党参、杏仁等,有效成分被熏得无影无踪。国家曾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个体中药材加工场所进行了取缔,然而整顿过后,分散、隐蔽的加工饮片场所依然存在,加上广大乡村个体药贩的饮片加工销售,使这些劣质不合格饮片无孔不入。饮片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药房用于配方的处方中节头片、翘片、连须片等不合格饮片应有尽有,导致汤剂得味失气或得气失味,影响中医处方疗效的有效发挥。“玉不琢不成器”,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不进行切、刹、炮、炙,就不是饮片,简略了切刹炮制就会影响药材临床效果,甚至造成相杀、相畏、相恶、相反的毒副作用。饮片炮炙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中医用药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的自身性质,对其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并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可是,一些医药经营单位及医疗卫生单位简略了饮片炮炙加工。在众多的医院、农村诊所,中药炮炙技术后继乏人,看不到切药的刹子(药刀),闻不到炮炙的药香,药包里出现的是原生的草根树皮,哪还有酒炙、醋炙的影子?

?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23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论坛里,经常有同学说按照博士的方法治疗没有效果,其中肯定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药材的质量问题所引起的
在此:强烈建议大家在购买药材时,尽可能选购地道的上品药材,这样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才能事半功倍,促进健康!
作者: 繁花漫地    时间: 2011-6-30 23:34
辛苦了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37
中药材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大多是口服的,事关病人生死.为什么在药房总是经常见到部分中药材质量不理想?(如药材的色,香,味,形不符合标准,杂质太多,受潮变质,加工粗糙,炮制不规范,品种复杂相互替代,产地不道地等),更严重的是用化学色素染色,用化学药剂清冼使其干净新鲜,漂白等等。
我们心中一直存在困惑:                                         中药材质量是归哪些部门哪些同志在监管?是不是有些管理的同志根本就不懂中药材的传统鉴别方法?根本就不会分辨药材的真伪,质量的优劣以及炮制的规范?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希望大家来共同来探讨.也希望中药饮片厂做良心药,做优质药,让广大老百姓放心,称心。
中药的种植所用的种子一定要是原始而纯正的品种,与天然野生的相一致,与古代医家所用的药材品种相一致.不能用现代经人工改良后的新品种.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治病配伍所用的药材的功效大多都是根据古代医家所著的本草书籍所记录的,古代医家所用的中药材都是原始而纯正的天然野生或种植的品种,现代改良的新品种与原始品种的药性肯定会有一些差异.除非神农再世,重新尝百草定药性.
中药的治病作用是中草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是中草药吸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所致.不可能用现代技术和化学的方法分析出来,即使是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的不同品种药材的治病功效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最简单明确的例子--石膏.
我们不希望看到今后有良医却无良药可用.同时也希望国家大力继承和发展用药很少却能治百病的中医针灸事业.

治病需良药,谈中药的质量问题
中医治病要有好的效果,除了辩证处方正确,煮服方法合理以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中药材质量必须可靠。好的药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采摘适合季节,植物性药材都有最适宜的采摘时间,《神农本草经》引名医曰记载了药材的采摘时间。
二:选用道地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
三:炮制规范,选用的辅料如蜜,醋,酒,盐,等都必须优质。
四:加工精细,该去壳的,该去核的,该去节的,该去粗皮的等都必须去干净,如山萸肉需去尽核,麻黄有去节和不去节之分(功效不同)。五:干燥程度合理,对容易变质的,出油的因采用真空包装,如柏子仁。
六:杂质含量越少越好,药材越干净越好。
七,注意药材的色泽有没有染色或漂白等的作假手段。
针对当前中药饮片存在的众多质量问题,我主要提以下一条建议:由于药材品种繁多,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如柴胡有南北之分有黑柴胡红柴胡有竹叶柴胡长白柴胡等36种之多,黄精有鸡头黄精,姜形黄精,大黄精。等等举不胜举。现在的药材包装袋标注十分不清楚,只在合格证上标明了品名,规格,产地。我认为品种因标明什么科植物,什么种类,什么部位的药材。如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或者广西莪术或者温郁金的干燥根茎,产地分别是四川温江,广西南宁,浙江温州。使大家一看就清清楚楚。产地应标明省市县,包装袋上还应标明炮制方法,质量等级。现在中药材包装上的标注太过于简单,是十分不合理的。如五味子,我看到过北五味子中掺入南五味子,广山药产地标注河南,等等,不多说了,我总是为买不到称心如意的中药而苦恼,因此我强调为医者一定要熟识中药,经常到药房去看看质量情况。
谈用药需辨药的重要性
中医大师张锡纯说:“就学医的第一层功夫言之,则最在识药性。”他一生精研典籍无数,在中药性能、气味、使用方法、配伍、真伪鉴别、生用熟用、煮服方法等有所发明。如果我们在诊疗过程中,辩证处方都很正确,而病人服用后却效果不佳,那么就要考虑中药的质量问题了——品种是否纯正?加工是否合理?炮制是否规范?优劣如何?等等,这就要求中医师必须知药识药,自古以来,学医者都是中医和中药同时学习的,是不分开的,他们既能上山采药,又能制作各种药剂。在当前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情况下,医生学会辨药十分必要。下面举例说明:        发散风寒宜用桂枝尖,则药力强,见效捷。    麻黄须去节,去节则二头通,走表逐寒力强,如未去节,二头不通,则有止汗作用。
   杏仁去皮尖,宜打碎入煎,则苦温润肺效速。
    五灵脂宜用糖五灵脂快,效果佳,而不用灵脂米。
   用芦根宜连茎用,连茎用则清肺降火力强。
   橘红多用柑皮、柚皮压扁实来 冒充橘红,用者当辨。
    芥子宜用灰白色的白芥子,而不用黄芥子。
    好的生鸡金是深黄色的,是乡下土鸡特有的。
    许多全草类药材应该是青色的,才有良效,
而不是发霉或烘干不当变黑色或枯黄色。如蒲公英,车前草等。
    黄芩有枯黄芩与条黄芩之分,枯芩治上焦,条芩治下焦。
     连翘治风温,宜用带心连翘。
    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如防风有关防风,西防风,水防风之分,也有南北之分,如南北柴胡,南北葶历子等,功效不尽相同,用着当辨别后用之。
     等等———————————说不尽,道不完的中药鉴别应用知识。
   如要基本掌握中药的鉴别方法和运用规律, 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卢赣鹏著《常用中药材传统鉴别》,著名中医龚士澄著《临证方药运用心得》,都是医书之精品,不可不读啊!  
    我想:如果我们现在所用的药材与70多年前张锡纯所用的药材在品种上在质量上完全一致的话,那么他所拟的“活络效灵丹”我们可以治愈多少疼痛患者,他所拟的“理冲汤”我们可以治愈多少肿瘤患者,还有他许许多多的经过无数次临床验证过的处方都可以为广大老百姓造福啊!                             
民间中医网湘山牧童说得好: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传统古籍经典,但同样离不开所有中医天天都在用的中药材,但当今药房中的中药,由于某些人的唯利是图的黑心,许多已经是真假混杂,或以次充好.全然不顾患者疾病之苦,也让许多中医师开出了对症之方,却无对症之效.成了我们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阻难.
当今中药材质量问题多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原因:
1.管理不严,督查无力,整治力度不强.
2.管理中药材的不识中药材,根本不懂中药材真假伪劣的传统鉴定方法和炮制规范.
3.药农种植药材缺乏专业机构的指导和规范,收购药材的部门管理松懈.
当今中药材的质量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药材不地道,加工粗糙,炮制不规范,以次充好,品种复杂混乱以习用品替代,杂质含量多不干净脏的很,出油变质等等.下面列举一二说明之:
1.龙骨用舌头添之无粘吸力,能用吗?
2,牡蛎色灰黑,很少见到瓷白色,能用吗?
3,五灵脂应用糖五灵脂块而不是五灵脂米,糖五灵脂块却难以见到.
4,杜仲皮薄的如牛皮纸,外面的糙皮却很厚.
5,茯苓有苦味,不知用何种木质培育的?
6,广山药代怀山药.
7,山萸肉里核很多.
8,白芥子却用黄芥子代替.
9,柴胡品种多,北柴胡效佳却不多.许多药材都是一个名称却都有好几品种,那个品种最地道,疗效最好,古代医家都是用哪个品种的?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10,煮食过后剩下的鳖甲是无效果的,要用生杀的取下的.

------------------等等,一时也说不完,请大家去用心发现吧!
鉴别药材的简单有效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仔细看,用心品尝,认真闻闻,细致摸,还有开水泡看水的颜色,粘性等等.
看什么?看药材表面的颜色,看药材断面的颜色,看药材中夹杂的杂质,碎叶的颜色,看药材的形状特征等等.
主要看药材的颜色深浅,符不符合常理,是不是药材的正常颜色,如果药材的颜色一片均匀,那也是不正常的,如茯苓一片雪白,如夜交藤看上去都是淡紫红色,红花的黄芯色偏深都是值得怀疑了.制过的半夏如果里面是鲜黄色的那我也不敢用----等等.
看杂质的颜色是不是与药材的颜色有一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药材中夹杂的杂质的颜色都是与药材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杂质的颜色也有染色的情况,那要打大大的问号了.如红花中夹杂的红花那青色的碎叶上有斑斑红点,那就的好好鉴别了,可再用开水泡一下看水颜色.
看形状,鼻子闻,嘴巴尝等等方法大家可到书店买一些关于中药材鉴定方面的书籍看看,并且对着药材实物仔细分析.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初步掌握中药材的传统鉴定方法,从而有效避免伪劣药材的毒害.
再比如,有蜡样光泽或者带黄颜色的三七我是不敢用的,对于那些黄泥与白龙骨各半的龙骨饮片也必须仔细挑选后才能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炮制药材的辅料(蜂蜜,黄酒,醋,盐等等)也一定要用优质产品,不能用那些用色素,化学品调制出来的劣质品.
我总得现在好像没人在管理中药材质量,或者管理的人根本是药材鉴别的外行,否则,为什么药材质量如此令人担忧?

国家在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时,决不能忽视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否则,良医无良药,一切都是空谈.从2009年以来,许多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涨,有的药材价格甚至是几年前的几十倍,部分普通老百姓已经到了吃不起中药的地步,中药从过去的价廉效优的平民药变成了现在的贵族药,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复兴和普及应用。中药材涨价原因除了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部分药材减产引起外,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认为炒作引起的,不法奸商囤货居奇,游资垄断,低价收购高价倒卖引起的。吃亏的是药材种植户和广大病人,而中间商却获取高额利润。中药材越是涨价往往越是假冒伪劣药材泛滥横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囤货居奇,许多药材堆积在仓库容易受潮虫蛀变质,商家会不会采用化学药剂来防霉防虫呢?那些变质的药材会不会通过处理后卖给药材店呢?中药材当今面临的问题真的很多很多,说穿了罪魁祸首是药材收购加工炮制销售行业的私有化造成的。

因此,再三强调为医者要精通中医也要精通中药.如今是市场经济.一定要学会用传统方法鉴定中药材的真假优劣.诊病之余多到中药房看看,闻闻,尝尝药材,发现问题多提提建议,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广大饱受病痛折磨治病心切的患者,也对得起自己治病救人的职责.

也大力呼吁广大中药饮片厂做良心药,做优质药!


针对当前中药材质量不理想的状况,建议国家尽快设置专门管理全国中药材质量的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应该是:
1.负责管理全国的中药材饮片质量,负责对中药材的品种的鉴定,产地的鉴定(要推广使用道地药材),加工炮制的规范管理,真假优劣鉴定等工作.经常性的对全国各地的药材饮片进行检查和鉴定.
2.由于中药材品种复杂,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组织老中医药专家对部分中药材的正品与习用品的功效进行重新鉴定,以确保使用效果最理想的药材,以确保现在使用的药材与历代名家使用的(包括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药材特征与功效)药材在品种与产地及功效上相一致.
3.负责指导规范全国药农种植中药材,使药材的种植有计划有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定价.各种药材的种植要确定道地产地,不能到处乱种植.(只有道地产地的药材功效最佳).负责规范药农种植药材的田间管理,(不能用大棚种植药材.控制乱施化肥和农药及采摘时间).
4.为药农提供优质的品种原始而纯正的中药材种子.(要与自然野生的药材品种相一致,不能为了提高产量而用人工或科技的方法来培育新品种药材,否则药性会有所改变,与历代本草记载的药性会有所差异,需要经多年临床实验重新确定功效.
总之,中药材质量必须严管严查严治。如果中药材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医治病就不可能有好的疗效,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就难以实现。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6-30 23:42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6-30 23:47 编辑

中药材价格“药你命”:涨价背后质量堪忧


[提要]  统计数据显示,中药饮片质量低下是全国通病,江苏省不合格率为30.59%,甘肃省不合格率为55.4%,天津市为2.2%,北京去年公布的中药饮片合格率是80%。目前,国家药监局正在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近两年,中药价格涨幅令人瞠目,而在中药涨价的同时,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洵认为,这比价格上涨要可怕得多。价格上涨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调节,而一旦中药质量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硫磺熏蒸中药变毒药
  据多家媒体曝光,甘肃省岷县、陇西等地的药农和商户为了延长药材的保存时间,用硫磺熏蒸当归等药材。
  据了解,很多草药不进行硫磺熏蒸是非常难以保存的。
  目前,我国中药材仓储条件比较差,几乎没有对仓储条件进行统一的规定。药商们为了降低成本,多采用原始、简易的储藏方法。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主要的中药材集散地,硫磺熏蒸的方法储藏药材成本低、操作简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做法。未经熏蒸的药材一旦到了七八月份,就很容易受潮霉变或者生虫。
  而经过熏蒸的药材储存3年以上基本不成问题,甚至有些商贩会对中药材进行反复熏蒸,这样不仅能延长保存期,还能使得药材看起来“卖相”很好。
  专家表示,硫磺熏蒸的方法不仅大大影响药效,如果硫化物涉入过量,将会对人体产生巨大危害。有实验表明,每天吸入0.75毫克二氧化硫也会造成损害,尤其是对呼吸道系统造成损伤,比如会得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甚至支气管哮喘,乃至肺气肿,甚至可能会提高肺癌的患病率。
  对于采购药材的企业来说,药材固然有套采购标准,但是由于近两年市场上部分品种药材质量有所下降,且采购价格愈加高昂,企业对于一些以次充好的药材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药饮片企业负责人说,他们并不是不想采购高质量的药材,但是近两年市场上药材普遍质量都不太理想,而且价格太高。药品售价被严格“卡死”,因此只能从成本上想办法了。
  饮片质量堪忧
  国家药监局药品质量公告显示,中药饮片不合格率一直高于西药和中成药。药品稽查查出的案件中,48%涉及中药饮片。
  统计数据显示,中药饮片质量低下是全国通病,江苏省不合格率为30.59%,甘肃省不合格率为55.4%,天津市为2.2%,北京去年公布的中药饮片合格率是80%。
  业内人士指出,有关中药饮片的相关标准从“九五”期间就开始着手制定,但是截至目前,我国仍没有一套完整的中药饮片标准化体系。
  目前,国内处理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时主要依据的是《药品管理法》,并没有专门针对中药饮片的具体管理办法。国内现有《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但现实中,即使同一种饮片,各地炮制标准也存在严重差异。
  据了解,对于相同药材的多种炮制方法,相关规定在生产、经营、使用、检验上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且操作性不强。

 

      近期,国家药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药材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制定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指标,作为企业物料检测内控标准。

  目前,国家药监局正在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在此之前,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设定工作时限,凡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未按要求制定二氧化硫残留物检测内控标准,或不按内控标准对购进中药材或中药饮片进行检验的,其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不得用于生产投料。

  通知还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生产的监督检查;同时,主动与农业、工商、卫生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通报中药材养殖、种植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硫磺熏蒸以及其他影响药材质量的问题。

  规模种植仍处萌芽期

  规模化是业内提出的提高中药材质量的种植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到产业发展水平和中药材自身特质的制约,规模种植言之尚早。

  目前,确有一些药厂在药材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但是据周洵了解,自建基地的成本非常高。对于大药厂来说,自建基地的药材只能满足不到10%的需求量。一些生产出口药品的企业为了实现部分品种的可追溯,有自建基地的现象,但是大规模自建基地所需成本是任何一家药企都无法承受的。“因此,针对我国中药材发展现状,明确的产业分工是十分必要的。”周洵对记者说。

  也可以看到,一些中药材产区开始出现由农村科技合作社牵头,着力于发展当地优势品种,对种植、田间管理、种子、化肥进行统一管理,并在技术和市场上进行扶植,在销售方面拓宽渠道,保障中药材的销路,为药农减轻风险,或由企业投资,统购统销的模式。

  这是规模化种植的一个试验方向,质量将比散种更有保障。但是,这种试验性的规模化也存在一定弊端。当药材价格相对稳定或下跌时,药农履约情况稳定。如果价格大幅上涨,药农毁约现象将屡有发生,药农种植积极性也将受挫,企业投资风险也将加大。

  记者了解到,有些药材产区采取自制的形式进行种植,大户入股共同成立具有法人资质的组织。现阶段个地区中草药规模化种植的面积并不大,此类合作形式大多在1万~2万亩,目前仍处于尝试阶段,只有当农民对这种形式认可、从中获利,才能进一步推广。届时,中药材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0:06
麦冬的鉴别:

不死药《吴普本草》,禹余粮《名医别录》,麦门冬,沿阶草,杭麦冬,川麦冬,寸冬,韭叶麦冬,小麦门冬,地麦冬 (四川)

  【 考 证 】

  麦门冬始载於《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云:‘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实青黄。’《本草拾遗》 曰:‘出江宁小润,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本草图经》谓:‘今所在 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似矿麦颗,故名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 如珠。江南出者,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种。功能相似,或云吴地者尤胜。’并附‘随州麦门冬’、‘睦州麦门 冬’图。根据以上所述,可见古代药用麦门冬不止一种,可能包括麦冬属 (Ophiopogon) 和土麦冬属 (Liriope) 的多种植物。《本草纲 目》曰:‘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种莳而成..浙中来者甚良,其叶似韭而多纵纹且坚韧为异。’李时珍所说产浙江,人工栽 培的麦门冬,与今所用麦门冬相符。

  【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f.) Ker-Gawl.的干燥块根。

  【药材性状】

  块根呈纺锤形,扁圆不一,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有不规则细皱纹,一端常有细小中柱外露。质硬韧,吸湿后质 糯性,断面类白色,半透明呈角质样,中心有细小圆形中柱。

  饮片性状:麦冬呈扁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小,浅黄色。气微 香,味甘、微苦。 朱麦冬外被淡红色朱砂细粉。

  【成品规格】

  商品有杭麦冬、川麦冬、土麦冬三种。杭麦冬、川麦冬按大小各分为1、2、3等。土麦冬尚有大叶麦冬、阔叶麦冬、小麦冬,甘肃麦冬 之分。以上均以表面淡黄白色、身干、个肥大、质软、半透明、有香气、嚼之发粘者为佳;瘦子,色棕黄、嚼之粘性小者为次。

  规格等级标准:

  1. 浙麦冬 一等:呈纺锤形半透明体。表面黄白色。质柔韧。断面牙白色,有木质心。味微甜,嚼之有粘性。每50克150只以内。无须 根。二等:每50克280只以内。其余同一等。三等:每50克280只以外,最小不低於麦粒大。油粒、烂头不超过10%。其余同二等。

  2. 小麦冬 一等:呈纺锤形半透明体。表面淡自色。断面牙白色,木本质心细软。味微甜。嚼之少粘性。每50克190粒以内。二等:每50 克300粒以内。其余同一等。三等:每50克300粒以外。最小不低於麦粒大。间有鸟花、油粒不超过10%,其余同二等。

  3. 麦冬出口亦分四等:一等:色黄亮,颗粒均匀,肥壮,长2.54cm以上。二等:色黄亮,颗粒较小,肥壮,长约2.54cm。三等:色 较差,颗粒大小不匀而瘦,长2.54匣米以下。四等:色差粒瘦,长短不一,多在2.54cm以下。

  【显微特征】

  块根横切面:根被细胞2-5列,最外1列细胞有的分化成根毛。皮层宽广,含晶粘液细胞类圆形;紧接内皮层部位为1 (1-2) 列石细胞, 内壁及侧壁增厚;内皮层细胞类方形,壁全面增厚,木化,有通道细胞。中柱小。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韧皮部束15-24个,与木 质部束交替排列。

  麦冬粉末

  1. 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有的粗大成柱晶。

  2. 石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有的一边甚薄,纹孔密,孔沟较粗。

  3. 内皮层细胞长方形或长条形,壁增厚,木化,孔沟明显。
作者: 绿芽豆豆    时间: 2011-7-1 08:02
谢谢老同学,辛苦了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11
四大怀药
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因而此说流传至今,并成为品牌。
    1、精到的评价
  张仲景的《伤寒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苏颂的《图经本草》、龚延贤的《寿世保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本经》、《药性类明》、《汤液本草》、《伤寒蕴要》、《得配本草》、《本经逢原》、《儒门事亲》、《食疗本草》、《百一选方》、《圣惠方》、《普济方》、《医经溯洄集》、《本草正》,以及叶天士、董建华、王永炎、姜良铎等近现代、当代中医名家,都对四大怀药作出了极为精到的评价,每每言及四大怀药的神奇效用与效力,言必褒誉有加。其中,山药以温县,地黄、菊花以武陟,牛膝以沁阳为佳。
     2、山药
  《神农本草经》称薯蓣,一名山芋,药用其根,因其药效可与人参相比,又称“怀参”。   山药系重要滋补药品,它能滋补益肾、健胃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长肌髓。   近代科学分析,山药含有大量蛋白质、淀粉、赖氨酸、胆硷、皂甙、脂肪等。  怀山药
临床常用于治疗泻痢、遗精、肾虚健忘、虚劳瘦弱、神经衰弱等症。   生山药也常用于手足冻疮、痰喘、尿频等症。是中药方剂中常用补药之一。   加工后的山药称光山药。光山药入药前要进行泡制,即用清水泡3-4成,捞出润透,晒至四成干,闷润至内外均匀,切片、晒干可入药。
     3、牛膝
  《神农本草经》称牛膝,又名百倍,宋朝称怀牛膝为怀州牛膝,明朝后称怀庄牛膝,通称怀牛膝。   李时珍曰:“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之,言其药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牛膝,药用取其根茎。   近代科学分析,怀牛膝含有大量生物硷,其功能可以补肝益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散恶血。     怀牛膝
  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是中药方剂常用通络活血药物之一。   牛膝入药,要切成四毫米左右的段。根据病情亦可用酒怀牛膝,即取切成的牛膝,黄酒拌匀,微润,置于锅内,用微火稍炒,晾干,即可入药。
    4、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带。  怀地黄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5、菊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怀菊就属于药用菊。祖国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热、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热。  怀菊花
  因此,明目多用怀菊,清热多用杭菊。神农本草经:'菊服之轻身耐老'。说明菊花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从汉代起,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气,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缓解两眼昏糊、头晕、头痛等。将菊花晒干,装入布袋中作枕芯,名'菊花枕' ,枕之使人闻到芳香,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之功。《本草纲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记载。
    6、特点
  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历史上以盛产“四大怀药”闻名于世,特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大怀药”独特的药性 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历史上不仅有贡品之荣,而且被历代中药典籍所称道四大怀药,是指地黄、山药 、 牛膝、菊花。山药古称“薯芋”,具有甘寒入脾、润血归肺、养胃健脾、止泻固精、滋阴壮阳 、除寒热邪气、补心血不足等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滋补药。地黄又名“地髓”,块大、油性大,是治病 营养的好药。牛膝,因其基部有节似牛膝而名,具有利尿、强精、通精之功效。菊花,干、叶、茎、根 、花都可入药,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杀菌消毒、清热、解渴、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丰富的菊花色 素、维生素A、B和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挥发油,有味浓、煎煮不败的特点。 “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 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
    7、背景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这句话好像是专为钟灵毓秀的焦作量身定制的,韩愈、李商隐、司马懿、朱载堉等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一不是灿若星辰,因焦作古称怀庆府而得名的地域特产“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更以药材地道、疗效神奇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瑰宝,独领风骚数千年。
    8、地理环境
  焦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今原怀庆府属地建为焦作市(《中华文明怀川寻根》)。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牛角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牛角川”的平原也因之被称为“三百里怀川”,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阳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质奇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相传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至怀川时,当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之神农山)风光时,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传说是美丽的,而焦作境内沁阳神农坛风景区的老君洼一带,至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
   9、独有的外观和质地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据此可以推断,古怀庆府的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把四大怀药培育成独有的外观和质地,再加以精式炮制一脉相传,把四大怀药的历史演绎了将近3000年。公元前608年,鲁宣公又以怀地黄向周王室进贡;后又将怀牛膝、怀菊花列入贡品。一直到清代“怀药”都被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历代统治者征收怀药贡品时,大都指地道名,即非要留驾庄和大道寺地黄、大郎寨山药、皇甫村菊花和小庙后牛膝不可。清时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时空隧道的久远世人无法穿越,遍搜浩如烟海的医药典籍史册却足以印证四大怀药作为道地药材的点点滴滴。由于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因而中医药界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怀庆府所产的怀药以其独具的确切疗效为历代医家所看重。《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本草从新》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菊花心者佳。”所谓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这也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由。日寇侵华期间,曾把怀药主产区焦作武陟的土壤运回国内研究,化验后重新配制土壤试种怀药,结果以失败告终。上世纪20年代,温县许召兰等人先后从山西太谷引进高产山药回本地种植,时间一久,太谷山药反而失去了原来的品性,增加了药性,成为怀山药的当家品种。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为缓解怀药产销矛盾,曾经向18个省区引种怀地黄、怀山药,结果引种后品种退化,药性大减,不得不反复来焦作引种。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而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药农也都知道,怀地黄种植一茬后,土地至少需要八年才能复种,而怀山药也需最少五年不能重茬。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12
10、怀药文化
  “四大怀药”泛指焦作市武陟县及周边地区沁阳、孟州、博爱、温县、修武等地所产的牛膝、山药、地黄、菊花四种中药药材。被誉为“国药”、“华药”受到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大怀药(怀药)名称的由来,是伴随着中草药“地道药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而逐步演变来的。怀药一名,自然因怀地地名而来。自武王伐纣,废“邢丘”为怀(治所在今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南)开始,以后历代将这片土地称为怀、怀邑、怀川、覃怀、怀州、怀孟、怀庆等。   先秦及秦汉魏晋,各代地方均向朝廷进贡四大怀药。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怀山药。公元前718年,魏宣公向周天子进贡怀地黄,至今已近3000年。追根溯源,怀是武陟的特称。“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覃怀属冀州”。怀指被黄河、沁河怀抱的武陟。周设怀邑,是苏忿生的封地。春秋战国,怀邑随王霸之争先后属卫、鲁、郑、魏、秦,他们进贡的都是怀、怀邑、覃怀的山药、地黄。公元前221年起,秦汉魏晋隋唐设怀县、河内郡、怀州。汉光武帝(刘秀)起兵铲王莽,在怀县城建行宫,称为“怀都”,在这里祭汉高祖、太宗、世宗,出兵攻克洛阳。定都洛阳后,刘秀仍以怀城为行宫,常来巡视、听政。传说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东奔西逃时,贫病交加,多次靠怀药救命。怀药名扬天下,当与刘秀有关。   首次称“怀菊花”,将“怀”字与“菊花”联系的最早文献,是唐朝政府颁行的《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唐佚名的《天宝单方图》也说:“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薇蒿”。这里所说的“南阳”,指的是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焦作市所辖的武陟等县,后文又特别指出河内,可见对当地所产菊花的重视。北宋苏颂撰辑的《图经本草》也说:“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覃地者为佳。”这里所说的“覃地”,即覃怀地。   将山药称怀山药的最早文献,是明朝医学家龚延贤所著的《寿世保元》,此书第一次提出“怀山药”之名。《神农本草经》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   在牛膝前冠以“怀”字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1061年),苏颂在书中指出“牛膝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怀牛膝之名由宋朝唐慎微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1083)中首先提出的,特称“怀州牛膝”。到了清朝,张秉成的《本草便读》便简称“怀牛膝”。   第一次把地黄和“怀”字联系起来的是明朝名医刘文泰,他说生地黄“今怀庆者为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地说:“今人唯以怀庆地黄为上”,称怀地黄可以填骨髓,生精血,补五脏,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那么,将四种药材概括为“四大怀药”的又是什么时候呢?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新《辞海》,对武陟县的释文中说:盛产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号称“四大怀药”。不仅讲了“四大怀药”一词,而且又讲了简称“怀药”。 “七五”期间出版的《四大怀药栽培》系列丛书中说:“国内著名中药材专家、教授根据生物学特性判定:《本草纲目》中所描绘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图样均为怀府所产。”   武陟县境夏谓“覃怀”,周置“怀邑”,秦设“怀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后于武陟置怀州,明以后属怀庆府。所以明朝以前的四大怀药有专指武陟药材之说。明清怀府八县渐有出产,统称怀药是以后的事。隋唐以前,四大怀药种植以今武陟县西部的小董、西陶、大封及温县的武德镇为源点,逐步往水土条件相同的周边地区辐射发展。明清以后,四大怀药进入鼎盛时期,逐步形成了今天焦作市辖区广泛种植的局面。到清朝末年,怀山药的种植面积已达900公顷,总产量近百万千克。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地黄20万千克、菊花2.3万千克、牛膝5万千克。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   现在焦作市在努力推广“四大怀药”品牌,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识。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13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7-1 08:16 编辑

浙八味

概述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其中以“浙八味”最为有名。“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可见“浙八味”早已驰名中外。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胡庆余堂等一些名老药店,都选购“浙八味”作配方用。 “浙八味” 在浙江的栽种已有悠久的历史。
    历史
  中药“浙八味”属浙江地区道地药材,即在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且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中药材。而所谓的“道地”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是经过历史演变并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经验积累,具有最佳和稳定药效的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浙八味”历史悠久,根据历史史籍的记载,“浙八味”作为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昌县志》记载:“白术出十四都彩烟山,即《本草》所谓越州术”。
编辑本段考证
  我国辽阔的大地和海域广布着品种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仅正式药典所载已达3 000多种,而目前有初步资料证实已达5 000多种。浙江省作为中药材大省,资源种类近2 400种,蕴藏量达10多亿公斤。“浙八味”等道地药材更是驰名国内外。通过考证得出:沿用“浙八味”的名称比较久远,但无从确认其最早出处,且随着历史变迁,“浙八味”的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即除了公认的道地药材(白术、白芍、杭白菊、温郁金、浙贝母、玄参、麦冬、延胡索)以外,中药山茱萸也被列入其中[1]。其实浙江省除了“浙八味”之外的道地药材比比皆是,例如乌药、乌梅、玉竹、栀子、乌贼骨,蚕桑资源如蚕砂、蚕蛹、蚕蛾、桑叶、桑椹、桑白皮等等。因此广义的“浙八味”已远远超出了它最初的内容所指,而是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的总称,其名称与内容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浙八味”文化理念与范畴,是浙江“中药文化”的具体代表。
    特征
  中药“浙八味”多以苦、辛,寒或温为性味的主要特征,归经涉及内容较广。而功效结构似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清、散”(如浙贝母、杭白菊、玄参、元胡、温郁金),另一类是“调、补”(如白芍、白术、山茱萸)。其中“清”包括泄热、逐淤,“散”包括开郁、散结、活血,而“调、补”则以调理气血阴阳。
    现状
    据统计,1996年浙江延胡索种植2.7万亩,产量270万公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白术种植4200亩,产量472万公斤,约占全国40%。但由于浙江没有中药材市场,缺乏购销流通环节,使浙江的“浙八味”生产大起大落,极大地损害了药农种植积极性。以浙贝母为例,在50、60年代长期供不应求,70年代在国家药材公司的支持下,浙江产地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商品田、发展种子田等办法,经过十多年努力,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到了80年代中期,商品量达到450~500吨,能满足全国需要。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药材销售不畅,药农种植积极性降低,一些7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新产区(余姚、奉化、舟山)及老产区(象山、鄞县)都纷纷将种子当商品出售,仅种子田就减少上千亩。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后果不堪设想,国家花了十多年的心血扶植的浙贝母基地也名存实亡。再如玄参,60年代全省种植面积为7445亩,产量125万公斤,而进入90年代,由于同样原因,药农种植积极性大减,其产量一直处于压低线,?主产地磐安县每年都有100吨左右的库存。麦冬产量以前每年在200~250吨之间,还可供出口,而近年产量大减,1996年产量仅50吨,与过去根本不能相比。杭白菊1997年种植面积约4万亩,产量为3200吨,预计收入7600万元,但也因浙江无直接交易流通场所而需运到外地,导致运输过程中品质下降,减少收入1700万元。此外,外地药贩为牟取暴利,以川麦冬冒充笕麦冬等事也时有发生,长期以往对“浙八味”的声誉和发展都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尽快建立浙江的中药材流通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浙江正在加大和加深对“浙八味”的研究,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对浙贝母等“浙八味”的加快繁殖和提高药效方面,已经获得成功。最近,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已展开对白术脂溶性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制剂工艺研究。相信不久“浙八味”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19
杭白菊
杭白菊一直是浙江桐乡的特产,并不是杭州的,可是为什么叫杭白菊呢??

浙江杭白菊
       事情是这样的,清末的时候,桐乡白菊花就出口带国外了,可是中间要经过中二级代理商,桐乡当地的一级代理商觉得二级代理商会不会有一天越过他们自己找到农民收购呢,于是在产地上写上"杭州西湖白菊花",于是杭白菊的名字就传开了.

       后来二级代理商最后果然把一级代理商踢开了,自己来找杭白菊,结果他们跑杭州来找当然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白菊花了.

       杭白菊又称甘菊,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经现代医药理证明:其具有止痢、消炎、明目、降压、降脂、强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等症。以菊汤沐浴,有去痒爽身、护肤美容的功能。

       亦名小汤黄、小白菊,为杭州地区的特产。它与安徽的滁菊、亳菊,河南的邓菊,都是国内驰名的茶用菊。杭菊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杭白贡菊”一向与“龙井名茶”并提。古时曾作贡品。

       它由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鲜白菊蒸煮晾干而成,经沸水冲泡后,水呈浅绿色,清香四溢。杭菊含有菊甘、氨基酸及微量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清风散热、明目解毒等功效,同时也是解暑降温、清肝明目、提神、利尿的作用。杭白菊的品种有湖菊、小洋菊、大洋菊、小白菊、小湖黄等。杭白菊的原产地在桐乡,那里种植历史源远流长,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昔日桐乡茶商为利用杭州的知名度,将桐产小白菊冠以“杭州”之名,延用至今。

       杭菊是宿根性草本植物,通常用打擂法繁殖。秋季采搞。杭菊除茶用外,亦供药用。据清《本草从新》记载:“甘菊花…家园杭产者良,有黄、白两种,单瓣味甘者入药、点茶、酿酒、作枕俱佳。”

       按浙江传统习惯,“黄菊入药,白菊入茶”,黄菊列为浙江八大药材之一。据医学分析,杭菊含有菊城、瞟吟、氨基酸以及微量维生素等成分。性微寒,味甘苦。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作用,能治高血压、偏头痛、急性结膜炎等症。如用抗白菊泡茶作饮料,微甘而香,更是佳品。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21
磐安白术
磐安特产白术在全国产区很多,以浙江磐安产的白术为著名浙白术道地药材。2009年,磐安白术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3000多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
  白术是浙江省磐安县中药材种植的当家药材,也是“浙八味”之一。到2009年,磐安县根据白术良种研究成果,共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近300亩,近两年内在全县示范推广3000亩良种。
  白术别名于术、冬术、浙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以根茎入药。燥湿健脾,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水肿、自汗,安胎。主产于浙江新昌、天台、东阳、于潜,湖南平江、宁呈,江西修水,湖北通城、利川,河北、山东等省也可以引种栽培。陕西普遍有栽种,连黄土高原都引种成功。

磐安白术


磐安白术 - 生长特性

  药用植物-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高湿。据杭州药材试验场观察白术在气温30℃以下时,植株生点速度随气温升高而加快,如气温升至30℃以上时生长受到抑制,而地下部的生长以26-28℃为最适宜。白术较能耐寒,在北京能安全越冬。白术对土壤水分要求不严格,但在苗期适当浇水。如此时干旱,幼苗生长迟缓,但高温高温季节,应注意排水,否则容易发生病害。生长后期,根状茎迅速膨大,这时需保持土壤湿润,如土壤干燥对根状茎膨大有影响。白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酸性的黏壤土、微碱性的沙质壤土都能生长,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而不宜在低洼地、盐碱地种植。育苗地最好选用坡度小于15~20度的阴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以较瘠薄的地为好,过肥的地白术苗枝叶过于柔嫩,抗病力减弱。
  白术不能连作,种过之地须隔5~10年才能再种,其前作以禾本科为佳,因禾本科作物无白绢病感染(小麦、玉米、谷子)。不能与花生、元参、白菜、烟草、油菜、附子、地黄、番茄、萝卜、白芍、地黄等作物轮作


磐安白术 - 产品特征

  磐安白术形似青蛙(俗称“蛙术”),断面菊花纹,清香诱人,世称蛙术,被列为珍品;磐安元胡外观黄亮,圆坚饱满,生物碱含量较其它种植区高出一倍左右,为白术中的精品。


磐安白术 - 品种选育

  2008年,由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承担的省重点科研社会发展项目《富含功效成分的白术新品种选育》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该项目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在浙江林学院、省中药研究所等单位支持下,通过调查、收集国内10个省份33个白术产区的种质资源,在磐安县尚湖镇建立白术良种繁育基地,对各产地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鉴定,从中筛选出磐安林峰、天台石梁两个优良品系。浙江省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富含功效成分的白术优良品系选育、开花习性及单亲家系选育、遗传多样性分析、组培苗大田移植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良种推广应用上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磐安白术 - 成果成果

  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与尚湖农技站联合开展白术良种选育繁育及应用,专家组评审后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居省内先进水平,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主要技术内容有收集全国各地白术种质资源30份;各产地种质材料遗传测定,优良产地中试;药效成份含量测定;白术组培苗大田移植;开展航天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试验;开展栽培密度、基肥、病虫害防治、大小术栽等配套栽培技术试验,课题组采用群体选择和个体选择等常规育种方法,按照育种程序,通过对全国近30个产地3年的群体选择,选育出优良产地品种“浙术1号”,并做了大量的配套试验工作,技术方案可行,实验数据充分,结论可靠。
  根据白术良种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大盘镇的林峰村、九和乡的革联村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近300亩,并在大盘镇的林峰村、岭下村,九和乡的新周村、塘山村,安文镇的陈华坑村建立了良种示范基地。两年内在全县示范推广了3000亩良种,不仅稳定了该县药材的品质,提高了我县白术的一级品率和出口额,而且增加了药农的经济收入343万元,促进了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白术术栽形状与产量品质相关性研究》、《白术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分别在《特种经济动植物》、《中药材》杂志上发表。
作者: 风雷益    时间: 2011-7-1 08:24
谢谢老同学,很费神的工作,你做得这么好!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28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7-1 08:32 编辑

浙贝母
浙贝母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直径1.5~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
基本信息
    浙贝母-原植物形状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分类: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   分布: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也分布于日本。   海拔:near sea level to 600   命名来源:[Ann.Mus. Bot. Lugd.-Bat. 3: 157. 1867]   浙贝母 (《药材学》)   【异名】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集》),浙贝、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本草正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植物形态】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梗长1~1.5厘米;花钟形,俯垂;花被6片,2轮排列,长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细微平行脉,内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状斑纹,基部具腺体;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3歧。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2.5厘米,有6条较宽的纵翅,成熟时室背开裂。   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翅。  浙贝母-中药材形状
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湿润的山脊、山坡、沟边及村边草丛中。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编辑本段采集
  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编辑本段药材
  ①元宝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   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1.7~4厘米,厚7~17毫米。   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   气微劈,味苦。   ②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1~1.7厘米,直径2~3.5厘米。   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垦淡黄白色。   质地、气味同元宝贝。   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元宝贝较珠贝为优。主产浙江,安徽、江苏亦产。   江苏产者称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种为小,直径2~3.5厘米,高1~1.5厘米。   药材与珠贝相类。   别名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编辑本段药理概述
  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斯贝母Fritillatia thunbergii Miq.[F.verticillata Willd.var.thunbergii(Miq)Bad.]的鳞茎。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作用。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脓疡、肺热咳嗽、痰多、胃、十二指肠溃疡、乳腺炎、甲状腺肿大、痛疖肿毒。野生于林下或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在浙江宁波地区有大量栽培。其他地区也有示范栽培。
编辑本段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含甾体生物碱:贝母碱(贝母素甲), 去氢贝母碱(贝母素乙), 浙贝宁, 浙贝丙素, 浙贝酮, 后者为去氢贝母碱的差向异构体;以及微量的贝母新碱, 贝母芬碱, 贝母定碱, 贝母替定碱;又谓含贝母碱甙, 水解后生成贝母碱和一分子葡萄糖甙.此外尚含胆碱及二种中性甾类成分:贝母醇及植物甾醇.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理化鉴别】   1. 本品70%提取液, 蒸干后加1%盐酸溶解, 滤过, 滤液分置两支试管中, 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有橘红色沉淀, 另一管中加硅钨酸试液有白色絮状沉淀.(检查生物碱)样 品 液:取粉末5 g, 加浓氨溶液2 ml与氯仿20 ml, 浸泡过夜, 滤过.滤液蒸干, 残渣加氯仿溶解, 使1ml.对照品液:另取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分别加氯仿制成每ml含0.5 mg对照溶液.展 开:硅胶G预制板, 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二乙胺(6:4:1)为展开剂, 二次展开, 展距8cm.显 色:改良碘化铋钾试液, 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橙红色斑 点.   3. DNA 分子遗传标记鉴定: 贝母鳞茎(或叶)适量, 按DNA提取方法提取模板DNA, 选择合适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分别进行克隆、测序或酶解, 结果表明:川贝母和浙贝母的5S-rRNA 空间区的DNA序列区别明显, 与其它贝母比较, 川贝母在22-35和230-240的序列是特有的, 而在130-135的序列与浙贝母等其它贝母不同.二者的EcoRI酶切位点也区别明显.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含量测定】 略   【药理作用】   1. 镇咳贝母碱与去氢贝母碱有镇咳作用.   2. 解痉 贝母生物碱具有阿托品样作用, 低浓度可使气管平滑肌松弛, 高浓度可使气管平滑肌轻微收缩.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贝母碱与去氢贝母碱有镇静及镇痛作用.
编辑本段植物特性
  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常由两、三枚肥厚的鳞片对合而成,直径2~6厘米;一般一个鳞茎有两个心芽;鳞片和心芽着生在鳞茎盘上。茎单生,直立,圆柱形,高30~80厘米,光滑无毛,有蜡质。单叶,无柄;下面叶较宽,上面叶较窄,被针形至线状被针形,长6-15厘米,宽0.5~1.5厘米,全缘;下部叶对生或近对生;上部叶互生,顶端呈卷须状。花单生于  浙贝母-原植物(图2)
茎项或上部叶腋间,有短梗。一般植株有3~9朵花,总状排列,开放时下垂,钟状;花被6片,淡黄绿色,排成两轮,长倒卵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内散布紫色斑点,互相交织成网状;雄蕊6枚;雌蕊1枚。蒴果,具6等宽的纵翼,成熟时室背开裂,每果有种子50~100粒。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翼,淡棕色,一般长0.6厘米,宽0.5厘米,厚约0.1厘米,千粒重约3克。
编辑本段生长特性
    浙贝母-药用(图3)
浙贝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温度4~30℃,过低或过高均休眠。土壤要求湿润沙质壤上(含水量在80%),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比较耐寒,在北京能在地里越冬。黏土、干旱的地方不适合栽培。
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简介
    浙贝母-生长(图4)
别名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斯贝母Fritillatia thunbergii Miq.[F.verticillata Willd.var.thunbergii(Miq)Bad.]的鳞茎。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作用。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脓疡、肺热咳嗽、痰多、胃、十二指肠溃疡、乳腺炎、甲状腺肿大、痛疖肿毒。野生于林下或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在浙江宁波地区有大量栽培。其他地区也有示范栽培。
植物特性
  浙  浙贝母-植物性状
贝为百合材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常由两、三枚肥厚的鳞片对合而成,直径2~6厘米;一般一个鳞茎有两个心芽;鳞片和心芽着生在鳞茎盘上。茎单生,直立,圆柱形,高30~80厘米,光滑无毛,有蜡质。单叶,无柄;下面叶较宽,上面叶较窄,被针形至线状被针形,长6-15厘米,宽0.5~1.5厘米,全缘;下部叶对生或近对生;上部叶互生,顶端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项或上部叶腋间,有短梗。一般植株有3~9朵花,总状排列,开放时下垂,钟状;花被6片,淡黄绿色,排成两轮,长倒卵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内散布紫色斑点,互相交织成网状;雄蕊6枚;雌蕊1枚。蒴果,具6等宽的纵翼,成熟时室背开裂,每果有种子50~100粒。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翼,淡棕色,一般长0.6厘米,宽0.5厘米,厚约0.1厘米,千粒重约3克。
生长特性
  浙贝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温度4~30℃,过低或过高均休眠。土壤要求湿润沙质壤上(含水量在80%),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比较耐寒,在北京能在地里越冬。黏土、干旱的地方不适合栽培。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河流、山脚、大溪两侧的冲击土为最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沙质壤上,排水良好的,可与前茬作物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轮作。黏壤、过沙的土壤均不适宜。种过浙贝母的地,不能连种3次,否则易得病害。地选好后深翻18~20厘米,耙细耙平,做成宽200厘米,高12~15厘米的畦,畦沟深15~20厘米,宽30厘米左右。每公顷施腐熟的厩肥和堆肥37500~75000千克,均匀施入表土层。   2.繁殖方法   浙贝目前生产中采用无性繁殖,种子繁殖太慢。   (1)鳞茎繁殖   9~10月上旬,将种子田里的浙贝挖出来,选种鳞茎,做种用的一般选2号贝,2号鳞茎是在挖贝母时选择,最大的鳞茎叫土贝,直径4.5~7厘米,最小的鳞茎叫杂贝,3号贝比2号贝小一点,但质量还是好的,既可作商品,又可作种子田的种子,而大贝和杂贝都可作商品用。如果2号贝不够可以用3号贝代替,加强培育管理。施肥,3号贝也能赶上2号鳞茎生长情况。   种子田的鳞茎选择的标准是鳞茎直径3-5厘米(0.5千克有16个左右),鳞瓣紧密抱合,芽头饱满,无损伤和病害,边挖边裁,其他号的贝母暂时在室内存放,厚度5厘米。冬季套种的作物及时下种,及时收挖,不影响浙贝母生长,之后再栽商品田,10月末全部种完。   方法:浙贝母种子田的栽培,株行距大小主要是根据种鳞茎的大小而决定。种子田要深栽一些,栽浅了,鳞茎抱合不紧,易伤芽,10~15厘米深,种子大深一些,种子小浅一些,商品用栽要浅一些,否则鳞茎长不大。株距按12厘米把种子均匀排在沟内,芽向上,栽到边上种要深一些,以免雨水冲刷露出来,栽一行盖一行。   新引种的地方,准确定何时间裁为合适,当见到个别鳞茎在潮湿情况下根已伸出鳞片时已表明到了下种季节。从气温来看,当气温达到22~27℃时即可下种。2号种鳞茎每公顷6000千克左右,3号贝做种每公顷9000千克左右。   浙贝母的套种,种子田从下种到出苗需要3~4个月时间,种子地种的又很深。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肥力,可套种蔬菜等,原则必须冬至前要收完。给浙贝母施冬肥。4月份以后,在浙贝行间套种甘薯、花生、大豆、谷类、茄子等作物,这些作物5月中下旬长起来之后,浙贝母地上部已枯萎,除去杂草等枯叶,让套种作物遮荫,使贝母休眠。9月份挖栽浙贝母,套种作物也收获了。   (2)种子繁殖   要经过4~5年,繁殖才达到2号、3号鳞茎大小。种子繁殖提高繁殖率,节约大量的药材,但种于繁殖时间太长,绝大多数采用无性繁殖。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点放在浙贝母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长的前期进行,栽后半个月浅除一次草,每隔半个月进行一次,并和施肥结合起来。在施肥之前要除一次革,使土壤疏松,肥料易吸收。苗高12~15厘米抽薹,每隔15天除草一次,或者见草就拔,种子田5月中耕一次。套种作物收获后,施冬肥很重要,用量大,浙贝地上部生长仅有3个月左右。肥料需要期比较集中,仅是出苗后追肥不能满足整个生长的需要,而冬肥能够满足整个生长期,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因此冬肥应以迟效性肥料为主。重施基肥,在畦面上开浅沟,每公顷人粪尿15000千克施于沟内,覆土,上面再盖厩肥、垃圾和饼肥混合发酵的肥料,打碎,37500千克左右,整平,免妨碍出苗。商品田再加化肥300千克,第二年2月苗齐后再浇苗肥,每公顷人粪尿11250~15000干克,稀释水浇于行间。摘花以后再施一次花肥,方法同上。   (2)灌溉排水   浙贝从2~4月需水多一点,如果这一段缺水植株生长不好,直接影响鳞茎的膨大,影响产量。整个生长期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但北方春季干旱,每周浇一次水,南方雨季要注意排水。   (3)摘花   为了使鳞茎充分得到养分,花期要摘花,不能摘得过早或过晚。当花长2~3朵时采为合适。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30
栽培加工
  〖植物/动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鳞茎扁球形。茎单一,直立。叶无柄,狭披针形至条形,茎下部叶对生,中部3--5枚轮生,上部互生或对生,茎中部以上叶片卷曲或卷须状。花钟状,数朵于茎顶端排列成总状花序,下垂;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红紫色方格斑纹花被片6,基部上方具蜜腺窝;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1/2;柱头3裂。蒴果具6条宽翅。种子多数,扁平,边缘有翅。花期3--4月份,果期4--5月份。分布于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生于林下较荫处;多为栽培。   〖药材产地〗   主产于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于10--25摄氏度气温中生长,较耐寒,怕高温。对土壤要求较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重砂质壤土种植为宜,忌重茬,须与农作物轮作。用鳞茎繁殖,于9月份下旬至10月份挖起留种鳞茎,按行距20--24cn,株距14--20厘米,沟深约6厘米,进行种植,芽头向上,商品地稍浅栽,留种地宜深栽,每亩用鳞茎450--600公斤;也可用种子繁殖,培育4--5年后作种茎。贝母喜肥,冬前须重施厩肥、堆肥或饼肥;翌年早春苗齐后即施苗肥;3月份下旬摘花后再追肥一次。每次施肥都与中耕除草结合进行,雨季须注意排水,以免积水而造成鳞茎腐烂。留种过夏地须套种茎叶较多的作物,以利遮阴越夏。3--4月份易发生灰霉病、黑斑病,发病前应喷500倍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干腐病,可配合应用各种杀菌剂和杀螨剂,在下种前用300倍托布津浸种子15--20分钟。主要虫害有金针虫、蛴螬,下种时用5%七氯粉剂处理土壤或用灯诱杀成虫金龟子。栽培研究进展:略   
〖采收加工〗   立夏前后植株枯萎后采挖、洗净、按大小分开。一般来说直径在3.5厘米以上者分成两瓣,摘除心芽,商品称“大贝“:直径3.5厘米以下者不分瓣,不摘除心芽,商品称“珠贝”。分别置于特制的木桶内,撞去表皮,每百斤加入熟石灰或贝壳粉3--4斤,使均匀涂布于贝母表面吸去撞击的浆汁、晒干或烘干。   〖药材炮制〗   将原药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取净贝母打成如黄豆大小的碎块。炮制研究进展:略   
〖药材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采收加工
  作商品的浙贝,5月中下旬植株枯萎时选择晴天收获,从畦的一端采挖,不伤鳞茎,洗出鳞茎上的泥土,选大的鳞茎挖去心芽,加工成元宝贝。较小的鳞茎不去心芽,整个加工成为珠贝。挖下的心芽可加工成贝芯。三档商品中一般珠贝约占10%~15%,贝芯约占5%~10%,其他为元宝贝,这一比例因生长好坏而不同。加工时边擘鳞片边挖心,同时进行分档。即排大的鳞茎选出,率下鳞片挖下贝芯,分别放置,留下直径2厘米以下的作为珠贝。在进行率鳞片挖贝心时应注意:①有重瓣的鳞片要分开,便于晒干。②心芽不要挖得太大,以免影响产量和质量。
去皮加石灰
  去皮的方法是将鳞茎相互碰撞摩擦。去皮的目的在于使内部的水分容易挥发。加石灰的目的,一方面可将鳞茎内部的水吸到外表来,另一方面石所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去皮是在特制的木桶(当地称柴桶)中进行的,长100厘米,宽50厘米,高25厘米,形状似船。加工时将木桶悬于三脚木架上,贝母装进桶内,每次可装20~25千克左右,然后由两人各在一边握住水桶来往推动,使贝母相互摩擦,经15-20分钟,见表皮大部分脱落,浆液渗出时放入石灰(用贝壳烧成的壳灰),每50千克鲜贝母加贝壳及1.5~2.5千克。石灰加好后,再继续推动撞击约15分钟,等贝母全部粘满石灰为止。当地大多数是上午起贝,下午去皮,并将贝母放入竹箩内过夜,使石灰渗入贝母内部,促使干燥。近来去皮摩擦的方法已逐渐用电动机械,木桶也适当扩大,每次可放鲜鳞茎90千克,来往摩擦时间也缩短4~8分钟。
晒干
  加工后的浙贝第二天放在阳光下晒,连晒3~4天后,用麻袋装起来,在室内堆放1-3天,让内部水分渗到表面来,再晒1~2天,就可以晒干。在晒干的过程中,每天用筛子(筛眼的孔径约0.5厘米)将脱落的石灰及杂物等筛去。一般150-160千克可加工成干货50千克,如加工不好,则200千克才能加工成50千克干货。贝母干燥的标准是折断时松脆,断面白粉状,颜色一致,中心无玉色。如断面中心三色者,说明未干,需要再晒。   加工期间,常常会遇到阴雨天气,而去皮的贝母一般只能放置一天半左右时间,晒过一天的贝母也只能放置3天左右时间,如果不及时晒下,就会使贝母腐烂,造成损失。为此,加工前要注意天气预报;起土后要下雨就不加工,而将带泥的贝母暂时放置。不去皮的鳞茎,可以放好几天不致于腐烂。等天气好时再加工。放时不要堆放太高,应在30厘米以下,否则堆内发热。如在去皮过程中大气转阴雨,碰撞时间要短些,并把石灰适当多加一些以加强防腐。如浙贝已经去皮,遇到大气不好应马上摊开,放在通风之处,不要堆在一起。在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可用火烘干。烘的方法,有条件的可利用蚕茧的烘灶进行。烘的温度不可过猛,以不超过70℃为宜,并要及时翻动,否则会使贝母成为发硬的“僵子”而造成损失。如没有烘灶等设备,则可搭临时性土烘灶,用木炭来烘。最好用探温烘干器来烘。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浙贝母-药用(图5)
《本草正义》
  象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结。《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久皆本此。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目。主金疮者,苫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渗药。居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洗洗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舌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绪。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主郁气痰核等证,虽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中,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本草正》
  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阴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本草从新》
  去时感风痰。
《纲目拾遗》
  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突风火有痰者宜此。
《山东中草药手册》
  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考证
  出自《药材学》   1.《神农本草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   2.《百草镜》: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微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   3. 贝母在《纲目》以前的历代文献,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浙贝、土贝专条,至明《本草正》始于贝母条后,别立上贝母一条,所指即系本品。清《百草镜》始有浙贝之名。但据以前各家所述产地、形态,实已包括本品在内。如宋《本草图经》并有越州贝母的附图。参见川贝母、土贝母条。
药用信息
  【炮制】拣去杂质,清水稍浸,捞出,润透后切厚片,晒干。   【性味】《本草正》:味大苦,性寒。   【归经】《本草正》: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①《本草正》: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②《本草从新》:去时感风痰。   ③《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   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撤。   【选方】①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去虫,研)一个、象贝(去心,研)一个。   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   临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   (《经验广集》吹喉散) ④治对口:象贝母研末敷之。   (《杨春涯经验方》)   【名家论述】《本草正义》:象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结。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   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   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   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   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义皆本此。   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旨。   主金疮者,苦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掺药。   后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   洗洗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苦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   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结。   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   主郁气痰核等证,则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   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   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31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鳞茎含生物碱, 如浙贝母碱(Peimine, Verticine)、去氢浙贝母碱(Peiminine).此外, 尚含四种微量生物碱: 即贝母丁碱(Peimidine)、贝母芬碱(Peimiphine)、贝母辛碱(Peimisine)、贝母定碱(Peimitidine).亦含甾醇类化合物贝母醇(Propeimine).从浙贝母中还分离得到一种生物碱甙, 称为浙贝母碱葡萄糖甙(Peiminoside), 水解后生成浙贝母碱与一分子葡萄糖.
药理作用
  1. 镇咳作用 有报告认为, 浙贝母芯(商品幼芽)粉及乙醇浸剂, 分别按2.4g/kg给小鼠灌服, 或浙贝母生物碱3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 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亦有报告指出, 浙贝母碱或去氢浙贝母碱给豚鼠皮下注射无镇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浙贝母0.4g/kg给猫灌胃, 亦无镇咳作用(碘溶液注入猫肋膜腔引咳法).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 浙贝母碱与去氢浙贝母碱给使离体蛙心或兔心灌流, 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使心率减慢, 房室传导阻滞.浙贝母碱葡萄糖甙 2mg 给开胸犬左侧冠脉内注射, 有增加心率和冠脉流量的作用, 但对血压无影响.浙贝母碱及浙贝母碱葡萄糖甙, 给麻醉犬(5~10mg/kg)、猫(1~3mg/kg)、兔(10mg/kg)静脉注射, 能使血压中等度降低.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浙贝母碱给猫和家兔离体支气管肺灌流, 在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 高浓度则显著收缩.前者与阿托品的作用相似, 后者则可能是对支气管平滑肌的直接兴奋作用.   浙贝母碱(1:10万~1:2.5万)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使子宫收缩加强, 紧张度加大, 甚至处于痉挛状态.对已孕子宫的兴奋作用比未孕子宫敏感.给大鼠用同样剂量时, 则主要表现为振幅加大和频率加快.浙贝母碱 0.5mg 引起家兔子宫收缩的强度与1单位的垂体后叶素或 0.04mg 的麦角新碱相似.用阿托品阻断乙酰胆碱对子宫的收缩后, 浙贝母碱仍有兴奋子宫的作用, 但改用双苄胺阻断肾上腺素兴奋子宫的作用后, 再应用浙贝母碱即不出现子宫兴奋作用或兴奋作用减弱, 提示浙贝母碱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能与兴奋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浙贝母生物碱能使家兔离体小肠收缩加强, 蠕动增加.   4. 其他作用 浙贝母碱溶液给犬、猫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给麻醉犬静脉注射能使其唾液分泌暂时停止, 但其抑制作用较阿托品小20~30倍, 因此口服浙贝母后无口干现象.动物实验证明: 浙贝母生物碱尚有呼吸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化学成分
  鳞茎含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醇。   此外还有四种含量极少的生物碱:贝母丁碱、贝毋芬碱、贝母辛碱和贝母替定碱。   日本产的浙贝鳞茎中还分出了浙贝母碱的葡萄糖甙。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①对平滑肌及腺体的作用猫和家兔离体支气管肺灌流,浙贝母碱在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   前者类似阿托品的作用,后者可能系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   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均未确证有镇咳作用。   浙贝母碱能兴奋家兔离体子宫,已孕子宫比未孕子宫敏感,对大鼠子宫也能兴奋。   阿托品不能消除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预先应用双苄胺或利血平处理后,其兴奋子宫的作用减弱或消失。   浙贝母碱溶液给犬、猫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扩大并使对光反应捎失,静脉注射能使麻醉犬唾液分泌暂时停止,但其抑制作用比阿托品弱。   浙贝母生物碱则使家兔离体小肠收缩加强。   ②对循环系统及呼吸的作用浙贝母生物碱大剂量可使狗、猫及兔血压中等度降低,呼吸抑制,小量可使兔血压微升,离体蛙心或兔心灌流可使心脏搏动立即停止。
编辑本段毒性
  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对小鼠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约0.9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误)。   早年曾报道另一种浙贝母碱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10~12毫克/公斤(静脉),对猫为8~10毫克/公斤(静脉)。   中毒症状为呼吸抑制,瞳孔散大,震颤,惊厥,便溺。   致死原因为呼吸衰竭,亦可能与形成变性血红蛋白有关。   Fritillaria verticillata的酒精提取液并能升高血糖。
编辑本段药方选录
  1.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9g 紫苏6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2.治瘰疬:大贝母、香白芷(不可炒)各五钱.研末.每服二钱 用陈酒与白糖调和 食后服之.若溃烂者非此药之治也.(《吉仁集验方》瘰疬内消神效方)   3.治乳痈乳疖:①紫河车草、浙贝各三钱.为末 黄糖拌 陈酒服 醉盖取汗.②炒白芷、乳香、没药(各制净)、浙贝、归身 等分为末.每服五钱 酒送.(《外科全生集》)   4.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9g 金银花18g 蒲公英24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5.治风火喉闭 锁喉风:苏子、前胡、赤芍、甘草、桔梗各二钱 元参、连翘、浙贝各一钱半.煎服.(《外科全生集》)   6.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枣每个去核 装入五倍子 (去虫 研)一个 象贝(去心 研)一个.用泥裹 煨存性 共研极细末 加薄荷叶末少许 冰片少许 贮瓷瓶内.临用吹患处 任其呕出痰涎[1].(《纲目拾遗》引《经验广集》吹喉散)
编辑本段植物特性及生长习性
    浙贝母
  植物特性 浙贝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常由两、三枚肥厚的鳞片对合而成,直径2~6厘米;一般一个鳞茎有两个心芽;鳞片和心芽着生在鳞茎盘上。茎单生,直立,圆柱形,高30~80厘米,光滑无毛,有蜡质。单叶,无柄;下面叶较宽,上面叶较窄,被针形至线状被针形,长6-15厘米,宽0.5~1.5厘米,全缘;下部叶对生或近对生;上部叶互生,顶端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项或上部叶腋间,有短梗。一般植株有3~9朵花,总状排列,开放时下垂,钟状;花被6片,淡黄绿色,排成两轮,长倒卵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内散布紫色斑点,互相交织成网状;雄蕊6枚;雌蕊1枚。蒴果,具6等宽的纵翼,成熟时室背开裂,每果有种子50~100粒。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翼,淡棕色,一般长0.6厘米,宽0.5厘米,厚约0.1厘米,千粒重约3克。   生长习性   浙贝母喜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根的生长要求气温在7-25℃,25℃以上根生长受抑制。平均地温达6-7℃时出苗,地上部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4-30℃,在此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生长加快。开花适温为22℃左右。-3℃时植株受冻,30℃以上植株顶部出现枯黄。鳞茎在地温10-25℃时能正常膨大,-6℃时将受冻,25℃以上时出现休眠。   浙贝母鳞茎和种子均有休眠作用。鳞茎经从地上部枯萎开始进入休眠,经自然越夏到9月即可解除休眠。种子则经5-10℃2个月左右或经自然越冬也可解除休眠。因此生产上多采用秋播。种子发芽率一般在70%-80%。
编辑本段功用主治
    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①《本草正》:"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②《本草从新》:"去时感风痰。"   ③《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作者: 梧桐    时间: 2011-7-1 08:32
很好的东西,慢慢看!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38
道地药材概念
道地药材 - 概念
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因而,道地药材报那些具有特定的产地,经过当地炮制加工,具有确切可靠治疗作用的药物。我国幅源辽阔,天然药物分布广泛,近年来,随着中药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药物已经能够人工栽培,并在许多地方推广。

贝母它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指同种异地出产的药材,在质量上有明显差异,如人参、地黄、杜仲、当归等,产地不同药效差异很大,常把某地出产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而其他产地出产的则叫“非道地药材”;其二是指同一种药材国内外均有分布,但在中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则具有独特的疗效;其三是指原产其他国的药物流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发展,成为常用中药,这些药物在中国的某些或某一地区已经引种成功,如红花、木香等;其四是指经加工而形成的药品,其“道地”所在主要是指工艺上的考究;其次是指一些正品药物的代用品,这些代用品相对于“道地”的正品药物而言,就是“非道地”的药材了。
道地药材 - 区别
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如商品生药白头翁有16种以上不同植物来源,正品应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其根含有皂甙,有抑制阿米巴原虫作用,而属于石竹科及菊科的一些同名异物则均无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又如不同品种大黄的成分和泻下作用也有明显差异,掌叶、唐古特等正品大黄中,其有效成分蒽醌含量以结合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仅占小部分,这些种类的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而一些混杂品次大黄,如华北、天山等大黄,其蒽醌含见以游离状态稍高或接近结合状态,此等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差。另外,如中国长白山的野山参,中国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皂甙的含量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因而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都有出入。

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大贝母或象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虚劳咳嗽。到目前为止,常常得到人们赞誉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内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江苏的苍术,云南的茯苓、三七等。当然,道地药材毕竟数量有限,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代替。

川乌道地药材 - 历史
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武威药方》(公元25~88年)中所载的66种药材中,就有秦艽、蜀椒、代赭石等具有产地、道地的中药。

《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前人的药学成就,进一步论述了“道地”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又云:“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为性理,不及本邦。”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

到了唐代,道地药材的概念更加强化了。《新修本草》对道地药材做了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该书对30余种中药的道地优劣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大约抄就于隋唐埋藏的敦煌医学卷本《张仲景五脏论》、《不知名医方》中,记载的中药名冠以道地者,如河内牛膝、江宁地黄、商州枳壳、华山覆盆子、原州黄芪、潞州菟丝子、澜州蒺藜子等。这是临床用药讲究道地药材的进一步发展,为宋本草全面记载以产地加药名来标记药材质量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医药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道地药材的经验,并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如《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载较汉、唐时期丰富,尤其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成得军狗脊”、“银州柴胡”等,所记载的道地药材有250余种。

大黄寇宗奭在他的《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李东垣在他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

明代,“道地药材”专用术语已正式见于本草和文学书籍。《本草品汇精要》一书载药916种,明确记载道地药材268种,其中包括32种川药,27种广药,8种怀药。

“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强调:“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

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

到了清代,医家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问题。徐大椿曾在《药性变迁论》中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

《本草纲目拾遗》虽多收录民间草药,但对具道地气息的中药,如浙贝母、川姜、白术、抚芎,以至东洋参、西洋参、银柴胡、角沙参等均有较详尽的叙述。

建国以前,中医药处于被消灭的地位,中医药界奋起斗争,视中医药的疗效为生命,各有名的大药店所经营的中药材都择优质道地药材,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备精益求精,故产品的质量声誉较高,创建了许多百年以上的名牌药店,如北京的同仁堂、哈尔滨的世一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重庆的桐君阁、苏州的雷允上、广州的陈李济等。

厚朴建国以后,建立了中国药材总公司,对名贵紧缺的药材品种实行“统管”的政策。中央以下设一、二、三级批发机构,促进了中药商品的正常流通。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合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按西怀类、山浙类、川汉类、南广类等不同道地品对药材进行了分类,它反映出了20世纪“道地药材”的风貌。

详细地观察和研究道地药材在引种或野生变家植后的生长形态变化、有效成分的消长规律或药材中各种成分的动态积累,是深入研究道地药材的必由之路。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39
道地药材 - 道地药材的传统集散地与药市
据初步统计,传统的道地药材有200余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数量和产值都占80%以上,而且疗效显著,历史悠久,配方中的出现率最高。这些道地药材大部分是“一地产,全国用”,散布在全国各地,具有自采(种、养)、自收、自制、自销的产销特点。从走街串巷或走村串户施药发展到摆摊卖药、设立药店,由庙会交易发展到召开专门的药材交流会,集散地经历了千年漫长的岁月,对中药材的销售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今天,集散地对于搞活经济、保证全国人民的用药需求,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的集散地形成或者与道地药材的产地有关,或者与名医、药王的影响有关,或者与便利的交通有关,或者与集市庙会的群众基础有关。如安国产祁木香、祁白芷,禹县产禹南星、禹白附子,四川江油产附子,灌县产川芎,张家口四周盛产麻黄、甘草,这些集散地都是道地药材的产地或者距离原产地较近。安徽亳县是名医华佗的故乡,华佗的名声成为那里集散地的号召力量,1986年亳县的药材成交额高达1.3亿元之多。国内几处有影响的大型集散地,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建有药王庙,此举对客商很有吸引力。不论是集还是散,都需要运输,运输线路和交通工具制约了集散的形成。在古代,祭祖先、祭神仙以治病之风盛行,初期的集散地往往借“赶集”和“赶庙会”形成,进行药材交易,庙会和宗教活动信徒很多,求医买药者广,为集散地的药材交易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道地药材 - 集散地的分类
(1) 初级集散地:一般以县为界,以“集”的功能为主,靠近产区,收购本地药材,向中、高级集散地转运。如山东枣庄的酸枣仁、广东新会的陈皮、河南安阳的地黄等,都是初级集散地,将它们先“集”而后转运各地。初级集散地多位于交通要道,主要有以下几个。例如:

①老河口:位于汉水上游。秦岭山区的泽县、安康、镇平、平利、竹溪、房县、兴山等地所产的药材,多就近集中于此,然后沿江转运至汉口进行交易。

②打箭炉:位于四川的大渡口畔,即康定县城。甘孜地区的药材在这里集中外运。

③刷经寺:位于四川阿坝红原县南部,因印刷、收藏佛经而得名,高原药材在此转运。

④独石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蒙、汉族人民交流药材的重要集镇。

(2)中级集散地:一般以省为界,如河南的安阳,安徽的安庆、亳县,湖北的荆州,四川的宜宾、雅安,河北的邯郸,甘肃的武都、天水,辽宁的营口,云南的大理,浙江的金华、兰溪,广西的桂林,湖南的衡阳,陕西的汉中等等。

(3)高级集散地: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一般都是由初、中级集散地发展而来,它的采、种(养)、制、用功能齐全,集散药材的数量大,交易活跃,但并不一定是省会首府,如安国、樟树、百泉、禹县皆属此类集散地。

道地药材 - 集散地的分布特点
古代形成的道地药材集散地约有100多处,几乎全部都在道地药材的区划内。道地药材集散地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交通方便、运输经济,既靠近产区,又不远离文化中心,它们的分布很有特点。

黄芪(1)沿江集散地:水路交通投资少,运输效率高,一经形成运输线,则比较稳定,不像陆路交通那样易受改线影响。不少集散地都沿大小航运河道分布。长江两岸的集散地最为密集,从上而下,依次有宜宾、重庆、万县、云阳、奉节、沙市、武汉、安庆、铜陵、芜湖、南京、镇江、上海,如果加上长江支流的大渡河、嘉陵江、岷江、汉水等沿岸的集散地就更多了,是东西药材流通的一条大动脉。很多以“川”、“汉”为名的道地名称,多与这条交通线有关。了解集散地的形成、发展和集散内容,对准确地采购道地药材很有必要。上海既是长江沿岸集散地的终点,又是沿海集散地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东西南北皆通,又具有科学文化发达的优势,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就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建国前,上海就形成了药材业、国药业(中成药)、参茸银耳业,并按集散习惯把道地药材大致分为川汉类、西淮类、关北类、山浙类、洋广类、草药类等。上海经营的道地药材无论在品种、数量和金额上均占第一位。建国以后,上海这一中药材集散地发展得更快,是我国集、散、用的最大基地。
(2)近海集散地:海运药材同样具有投资少、效率高的特点。从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海路比陆路近得多,也经济得多。从北至南,沿海的主要集散地有临江、大连、营口、天津、烟台、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广州、北海等。这些集散地除了把邻近地区的药材运出去以外,集散范围从南到北,还兼及远洋。北部近海集散地主要是把关药、北药南运,如辽五味子、辽细辛、两头尖等,多经营口运销天津、烟台或上海。东南部近海集散地因对外开放较早,除了担负国内的南药北运之外,还担负进出口道地药材的任务。如大黄、甘草,很久以前就从泉州出口,广木香、广角、龙脑冰片等,都从广州进口。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古人对有些药材往往只根据集散地而命名,如藏红花产于西班牙,由西藏进口,即被叫做“藏红花”,这样的道地名称很不具体。

(3)古道沿线集散地:古代各国之间,常有驿道相通,交通要道上的重镇往往具有成为集散地的基本条件,如陕西、甘肃、河南的集散地密集,这与其在古代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河南境内的禹县、百泉、马山口都是驰名全国的大集散地,内地和沿海到此交易药材,各自行程大致相当,符合交通经济的原则。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丝绸之路上的集散地也较多,如从西安出发,有宝鸡、天水、陇西、临夏、张掖、兰州、西宁、乌鲁木齐、伊宁等,从这条线路上不仅运出丝绸、大黄、甘草,也运进番红花等药用植物,进而培植成国产的道地药材。蜀道的开辟早于“丝绸之路”,但由于蜀道“难于上青天”,故该道上的道地药材集散地甚少。

(4)长城内外集散地:从东到西,有山海关、赤峰、张家口、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头和武威等主要集散地。和平时期,长城内外各民族药商在上述地点交易药材,传播医药知识,许多常用的中药材,如甘草、麻黄、柴胡、黄芩、枸杞子、肉苁蓉等集运外地使用。

(5)现代交通线上的集散地:现代由于交通工具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道地药材的流通距离。公路运输遍及乡村,加强了初级集散地“集”的功能;铁路运输通达各省会,中、高级集散地的吞吐流通效率大大提高。

昔日的集散地是在“适者存在,不适者淘汰”的选择中沉浮的。集散的品种也因货源、交通线路的变化不断更新。如建国前,上海集散的西洋参,百色、桂林、常德等集散的紫草、炉甘石,重庆集散的天冬、花椒、通草等均发生过改变,而烟台集散的蔓荆子,汉口集散的射干、雄黄、蜈蚣等则相承未变。

道地药材 - 经营组织
道地药材集散地有个体的药商,也有不同形式联合的药行、药庄、药棚、药铺、药帮等经营组织,这些“行”、“帮”不具有政治上的“行会”、“帮派”的色彩。药帮是地方药材行业中借同乡或同行联合起来的团体,具有竞争和垄断性质。这些“帮”通常以药名或道地命名。由于“帮”的兴起,加速了道地药材的商品化。数百年来,各帮活跃在我国主要的集散地和大中城市,对当时药材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现将祁州(安国)十三帮简介如下。

(1)关东帮:以东北三省的药商为主,多以营口为活动中心,经营人参、黄芪、龙胆、黄柏、防风、五味子等。

(2)京通卫帮:以北京、天津一带的药商为主,主要经营“北药”和中成药。

(3)口帮:以居庸关外古北口、张家口的药商为主,多以包头为活动中心,经营赤芍、防风、肉苁蓉、甘草、麝香、鹿茸等。

(4)山西帮:是成立最早的帮会之一,资金雄厚,多以禹县为活动中心,主要经营黄芪、党参、甘草、石菖蒲、连翘、秦艽、款冬花、远志、肉苁蓉等。

当归(5)陕西帮:以陕、甘、宁地区的药商为主,活动中心在西安,主要经营当归、大黄、枸杞子、羌活等。

(6)怀帮:以河南怀庆药商为主,以禹县为活动中心,以经营“四大怀药”而闻名。怀帮其经济实力雄厚。

(7)广帮:以两广药商为主,以广药和进口药材为经营重点。

(8)川汉帮:由云、贵、川、鄂的药商组成,以昆明、重庆、汉口等地为活动中心,经营黄连、川贝母、川芎、枳壳、枳实、天麻等。

(9)山东帮:以山东药商为主,以济南为活动中心,主要经营山楂、金银花、沙参、全蝎、昆布、海藻等。

(10)亳州帮:以安徽亳县药商为主,主要向上海集散白芍、菊花、瓜蒌、白芥子等。

(11)禹州帮:以禹县药商为主,经营白芷、天南星、金银花等。

(12)彰武帮:以河南彰德、武安药商为主,以郑州、禹县为活动中心,主要经营红花、瓜蒌、香附等。

(13)宁波:主要经营“浙八味”,在上海较为活跃。

道地药材 - 四大药市
传统的四大药市是我国道地药材交易最为集中、成交额最大的地方,包括安国、樟树、百泉、禹县。

(1)安国:位于河北省,古时称为“祁州”,因为药业的兴盛而闻名于世,素有“北药都”之称号。药都之名与药王庙的兴建很有关系。此处的药王庙是人们为邳彤(东汉将钦)所建,初建于永乐年间,并有张仲景等十大名医塑像,到乾隆年间始由丞相刘墉题写为“药王庙”巨匾,成为医、药结合型的名胜古迹。安国地处南北驿道线上,且有潴龙、沙河从此经过,顺流而下可达天津,为药材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祁州成为药都,是与本地适合栽培多种道地药材和具有精细的加工炮制技术分不开的。祁州有“家家种药、户户加工”的传统,代代相传。如百刀槟榔、蝉翼半夏、云片鹿茸、磅制犀角等饮片加工,至今享有盛誉,这便为药材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9世纪50年代,祁州有1600多户7300多人口,从事加工的药工达到5100多人。丸、散、膏、丹、酊、水、酒剂等,均在他们制造之列。永和堂、体延堂都是百年的老子号,经营的中成药多达500余种。甚至连前苏联、朝鲜的药商也远道赶来参加交易。这里成了中药贸易的中心和中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2)樟树:樟树是江西省樟树镇的简称,相传因盛产樟树而得名。有“药都”之称号。自三国时期开始,这里便建“药圩”,从事药材生产、加工、炮制,这里水陆交通方便,集散药材的盛况空前。樟树的成名,一是得益于该镇南面的道家名山“阁皂山”,山上有一洗药池,相传是葛洪所遗;二是得益于该镇上的“药王庙”,这里的药王即是唐代著名的药学家孙思邈的塑像,人们每年都在这里为孙思邈举行生辰庆典,即举行药材庙会。至明未清初,樟树的药业发展极为兴盛,所谓“药行四十八家,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真是名不虚传。以樟树精湛的饮片切制技术为特色,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樟树帮”,镇上80%的居民以经营药材谋生。

(3)百泉:百泉位于豫北辉县城西北面,倚山傍水,泉流百道,故而得名。这里原是佛教活动的中心,康熙57年,各地的药商为了扩大药材交易,集资兴建了药王庙,尊神农氏和孙思邈为“药王”,其中神农塑像虽非真实,但在国内尚是首见,故此药王庙与安国、樟树的药王庙相比,别具特色。自药王庙兴建以来,“商贾云集,南北药材具备”,四月八日古庙会“聚十余日始散”,交易以怀药所占数量最大。

(4)禹县:禹县因公元前2205年大禹建都而得名,它地处中州,水陆交通皆宜,自古是商业中心。禹县也建有药王祠,但不及安国、樟树和百泉那么出名,所以能成为驰名全国的药材集散地,主要是它的商业传统,它的道地药材具有独具风格的加工和包装技艺。乾隆17年,禹县成立了第一个药商会。百余年后,全国药行的十三帮相继在禹县设立会馆,药材交易大会1年3次,每次持续时间长达月余,并设有常年经营机构。禹县人除采集它乡的特产药材外,还栽培了许多道地药材,如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等。野生和家种的道地药材200余种。禹县人在经营药材的同时,还制造出了药皿、药戥子、药碾、切药刀等药用工具,其质量水平在同时代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如“小禹州药刀”如满月形,刀刃锋利,合口严实,一颗槟榔可切出270片之多。禹县内的历代名医层出不穷,形成了产、供、销、用一体化,药行、药庄、药棚、药铺林立的集散特色。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08:43
笕麦冬
浙麦冬:又名杭麦冬、笕麦冬。为产于浙江杭州笕桥一带者。后泛指产于浙江者。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拥有好几百年历史的“浙八味”之一、跟西湖龙井同样有名的道地药材“笕麦冬”,不幸绝种了。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叶丛生于基部,狭线形,长10—30厘米,宽因品种不同粗细有异。花茎常低于叶丛,稍弯垂,花淡紫色总状花序,花期5—9月。果蓝色。
编辑本段采收储藏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编辑本段功能主治
  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同时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
编辑本段用法用量
  1治疗暑天汗出虚脱 用麦冬、人参各10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2剂。对汗出虚脱,心慌心悸,血压过低,汗多口渴,体倦乏力有良效(编者注:此方为金代名医李杲所创,方名叫“生脉散”,已制成生脉口服液)。   2治疗肠燥便秘   麦冬、生地、玄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大便干燥。   3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麦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分次服用,连服3~18个月。对缓解心绞痛、胸闷均有一定作用。   4治疗慢性胃炎   麦冬、黄芪各9克,党参、玉竹、黄精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胃阴不足者有良效。   5治疗糖尿病   用芦根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先用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煎液,药渣再加水500毫升,大火煮开后改为小火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每日1剂。用于糖尿病患者口渴咽干、多饮、心烦不宁,或见低热,舌红,脉细数。   6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   麦冬、天冬、知母、川贝母、百部各9克,沙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阴虚燥咳者。   7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鸡蛋5个,枸杞、花生米、瘦猪肉各30克,麦冬10克,盐、湿淀粉、味精各适量。首先将花生米煎熟,枸杞洗净,入沸水中略氽一下。麦冬洗净,入沸水中煮熟,切成碎末,瘦猪肉切丁,鸡蛋打在碗内,加盐少许打匀,把蛋倒进另一碗中隔水蒸熟,冷却后将蛋切成粒状。锅置旺火上,放花生油,把肉丁炒熟,再倒进蛋粒、枸杞、麦冬碎末,炒匀,放盐少许及湿淀粉勾芡,放味精调味,铺上花生米即成。每日2次,佐餐食。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的辅助治疗。健康人食用能增强体质,防病延年。
作者: 珍惜    时间: 2011-7-1 08:54
[img][/img]
作者: chenxingxiaowu    时间: 2011-7-1 08:58
收藏了,慢慢学习,辛苦了
作者: 我爱学习    时间: 2011-7-1 09:05
中药的学问很大呀,谢谢老同学
作者: zhangzhijun    时间: 2011-7-1 09:14
谢谢老同学
作者: 珍惜    时间: 2011-7-1 09:43
认真学习呀,原来药材还有这么多学问呀!
作者: 蜜蜂    时间: 2011-7-1 09:53

作者: hqj1977    时间: 2011-7-1 12:03
再重温一下
作者: 黑土地    时间: 2011-7-1 13:40
谢谢老同学,慢慢看。
问题是现在硫磺熏的药太多,这个怎样鉴别呢?尤其是人参,党参,黄芪,玉竹。买过几回,喝起来都是酸的,好象买不到不用硫磺熏的
作者: 黑土地    时间: 2011-7-1 13:42
谢谢老同学。现在买中药基本都在论坛的同学那儿买,相对比较放心。论坛真是个好地方啊。
智慧源泉 发表于 2011-6-29 22:44
但是,也有用硫磺熏过的,喝着酸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13:59
谢谢老同学,慢慢看。
问题是现在硫磺熏的药太多,这个怎样鉴别呢?尤其是人参,党参,黄芪,玉竹。买过几回,喝起来都是酸的,好象买不到不用硫磺熏的
黑土地 发表于 2011-7-1 13:40

这个问题关键是卖药的人自己要把关,我只能保证我自己卖的东西的是没有硫磺熏的
作者: 黑土地    时间: 2011-7-1 15:50
你那里好象没有党参,黄芪,玉竹。
作者: 笑喜喜    时间: 2011-7-1 16:23
谢谢老同学
作者: 明媚阳光    时间: 2011-7-1 16:32

作者: 西江水    时间: 2011-7-1 16:40
药材为医家工具,不可不精。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1 19:41
你那里好象没有党参,黄芪,玉竹。
黑土地 发表于 2011-7-1 15:50

有的,只是没有上架,需要单独联系我
作者: zzgm    时间: 2011-7-1 20:04
谢谢,收藏了
作者: 静听山韵    时间: 2011-7-1 21:14
,收藏了,谢谢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2 07:00
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术语(大全版)

http://bbs.zhong-yao.net/thread-54602-1-1.html
作者: 减肥佳品白首乌    时间: 2011-7-2 07:19
名称
中药鉴定学重点药

来源
性状鉴别
备注

植物
部位
绵马贯众
鳞毛蕨科
粗茎鳞毛蕨
带叶柄残基的干燥根茎
倒圆锥形。外表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横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5—13个,环列。

大黄





蓼科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
药用大黄
干燥根及根茎
表面类白色网状纹理(锦纹),断面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以体重、质坚实、锦纹及星点明显、气清香、微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何首乌
何首乌

干燥块根

不规则纺锤形或团块状,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质坚实,体重
,切断面浅红棕色,有粉性,皮部散列4~11 个类圆型异型维管束,形成“云锦花纹”

牛膝
苋科

牛膝

干燥根

呈细长圆柱形,质硬脆,断面平坦,淡黄色,微呈角质样而油润,木心周围有黄白色小点断续排列成数2-4轮同心环。味微甜而稍苦涩

附子










乌头
子根加工品
盐附子
圆锥形,表面灰黑色,有盐霜。断面形成层呈弯曲的多角形,并可见食盐结晶。

黑顺片
切开面黄棕色,略透明,可见纵向脉纹(导管),断面角质样。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白芍
芍药
干燥根
表面浅红棕色,类白色,具微凹陷横长皮孔样疤痕。 质坚实而重;断面类白色或微粉红色,角质样,可见放射纹理,环纹明显。 味微苦、酸

黄连
黄连(味连)
三角叶黄连(雅连)
云连
干燥根茎
味连
表面黄褐色,节明显,节间光滑,习称过桥;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木部金黄色,有放射状纹理,中央为红综色髓,味极苦。
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

雅连
多单枝,两面端膨大,大多具有显的“过桥”,形如“蚕”
云连
多单枝,细小而弯曲,有过桥,形如“蝎尾”





欢迎光临 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http://www.luanboshiysclub.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