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08|回复: 3

第十八节 附子药效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 11: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内容摘自中华药材网:
“附子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向阳环境,耐寒,忌重茬, 以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较好。

  栽培技术:
  1、种植方法:用块根繁殖,分秋栽和春栽。秋栽在寒露节,春栽于春分节。以秋栽者为佳。秋栽当年不出苗,第二年春季出苗。
  2、收获加工:
  药用块根。秋分至寒露节收刨,除去地上茎叶和泥土、须根,将母根与侧生子根分开晒干。母根为乌头,子根为附子。”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乌头和附子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的腐殖质的土壤中。这种土壤当然是黑土,属于坤土。所以附子的主要作用范围是脾。
附子分春栽和秋栽。但秋栽也在春季出苗,从而与春栽类似。而春栽于春分节。乌头和附子在秋分后收刨,从而乌头和附子的整个生长期间历经: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这些节气,用六气的概念来概括,则历经: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主气的季节。乌头和附子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主气的时候生长,必然也得了这些六气的气的,从而乌头和附子的气进入人体少阴经、少阳经、太阴经,。与脏腑对应,则是心、肾、三焦、胆、肺、脾。
人体的任何一个脏腑其实都有经络与别的脏腑相通,可以认为,乌头和附子的药效是主入脾土,其气兼入心、肾、三焦、胆、肺、脾。
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主气的时候,天气不是很暖和就是象下火,所以这些气是热的,乌头和附子得它们的气,其气当然也是热的,传统中医描述为其性热。
乌头是母根,得热气尤多,所以性大热。大热之品,当然性太偏,从而有毒。附子是子根,得的热气较乌头少多了,但仍不失为驱脾、心、肾寒湿的良药,也为少阳经补火的良药,所以附子成为伤寒论的要药,且为当今火神派所独钟。
下面我们逐条来看看《本草纲目》里的附子药效: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徵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注解:《神农本草经》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有人说它记载的药效是最准确地。准,也许是可能的吧。然而单独地看这种描述,我们很可能这样来使用附子:(1)风寒咳逆时。当然,附子的气兼入肺,可以治疗肺外受风寒而生的咳逆。然而,人各有禀性,有人脾土厚实,用附子之气来驱外受风寒而引起的咳逆,当然有效,也不至于伤人。可是,假如是本就脾经火旺的人呢,附子在驱寒之前,首先直入脾土,作用于脾土,恐怕未等驱赶肺的外寒,脾土首先受害,结果,小病也许去了,大病却来了。(2)邪气。人体邪气不知道有多少种,这种泛泛而言的邪气之说,很难指导临床。当然你也许要说,前面已经说了,附子热,当然是驱寒的邪气。这个自然,可是,肝经也同样会受寒的,肝经属寒的邪气却用不走这经络的附子,又用么? (3)温中。中,既可以指胃,也可以指脾。如果是胃受寒邪呢? 附子之热气并不经过阳明经,所以用之也是指东打西,没有作用。(4)金疮。这条容易用,不会有错。(5)破徵坚积聚。徵坚积聚,不仅有在不同经络的差别,还有质的差别,有的因为血淤,有的因为痰凝,有的因郁而生,有的因热而成,岂能见破徵坚积聚而就用附子。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条用于因寒而致的地方。同样如上条,即使因寒而致,不在附子能够进入的经络中,附子也只能徒唤奈何。(5)血瘕。因寒而致,附子却是能治疗,可是因热而成的,临床并不少见。(6)寒湿。厥阴经的用附子仍然无效。(7)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我曾治疗过多例膝痛妨碍步行的患者,其患病原因形形式式,没有一例用到附子,也均是迅速将患者治愈。
《神农本草经》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备至。我也并不想引起公愤作这样的注解。然而,从第一次读《神农本草经》开始,直到现在,历经多年,我瞧过来瞧过去,实在没能找到它对于药物疗效的确切地叙述。也无法找到它准确指导临床治病的途径。单纯地看一个或多个症状,不知脏腑,不知归经,无法给药物准确地定位,就贸然地使用,用对的时候固然有,然而用错的时候恐怕更多。

我们继续往下看:

《名医别录》:腰脊风寒,脚气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温中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注:单纯地看一种功效就用附子,则与《神农本草经》差不多,然而这条比《神农本草经》高明的是,我们可以从这所有的主治症状中倒推附子的归经。附子能治疗心腹冷痛,当然可以入于心;霍乱转筋,多是脾的问题,于是也入脾;坚肌骨,肌肉属脾,骨属肾,所以当然入脾、肾经;


元素: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注:这句话虽短,却比较明确,附子可入脾、肾驱寒。

李皋:除脏腑寒冷,三阳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注:李皋的描述也不太容易理解,三阳厥逆一定是因寒之故吗?附子能除所有脏腑的寒冷吗?经闭的情况很多,附子一定能治吗?补虚,补哪里的虚,什么虚?

好古: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注:这条容易学着做,只是不知道是否会出错,比如说强直性脊柱炎是否属于这种?

李时珍: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窒(疾病头)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虐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嗝,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注:这段我就不评析了,说点闲话吧。看历史上的本草书籍,大多如此,某药治疗某某症状。然而,真正的临床上,某某症状的发生,却有若干种原因,都能够用这药吗? 显然不可能。同时,由若干种药物都声称自己能治疗某某症状,那么我究竟该根据什么去从中选择或干脆另外去找。这样的药效描述,给中医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诸本草著作中,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它关于某种药物记述的内容较多,我可以把它所有的内容给仔细揣摩,设想某药可能是入某脏腑或经络,从而能够解决这所有医家所列举的种种症状。这种倒推的过程并不容易,常常一味药物要多方求证,不仅仅看要药物书,而且看到相关的医案还得验证我所认识的药效是否能够完全解释它,如果不能,那么又得去揣摩设法修正。试图从大量的例题中还原当初真正的理论,不仅不是十分地准确,也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所以我一直努力在寻找,药物疗效的确切地描述方法。所以,我最后选择了《易经》,并且设法还原中医最原始的朴素却十分有效的治病理念,对药物的疗效从客观的角度作出分析说明,而不是见到某人治某病的方中出现某药,便认为该药治疗某病了,全不问当时的医家是出于什么目的配入此方,也不问是不是此药真正产生的效果。有的时候,这药物反而在方中起到了丝微的反作用也并非没有可能,没有它,可能解决某症疗效更好更快的。
发表于 2011-1-11 13: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1 13: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1-5 14: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灏忛粦灞|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GMT+8, 2025-8-11 14:11 , Processed in 0.0528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