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
《内经》的这一段理论大概是后来中医理论:白色入肺,赤色入心,青色入肝,黑色入肾,黄色入脾;和 酸味、臊气入肝,苦味、焦气入心;甘味、香气入脾;辛味、腥气入肺;咸味、腐气入肾的由来。
利用《易经》的理论,我们来看看《内经》里的上面的文字的确切含义。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西方,先天坎水之地、后天兑泽之地。前面我们讲过,先天卦表示的是形质,是土壤地形的特性;白色,是正宗坎水之色,所以“西方白色”,确切地含义是指西方是先天的坎水之地。西方,从气候特征上说,是后天兑泽之地。一个地方的地理和气候当然是有密切联系的,所以西方的白色坎水与后天兑泽具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入通于兑泽。在于人体,则是“入通于肺”了。合而言之,就是“西方白色,入通于肺”了。与食物药物的特性相联系,则是凡是白色的东西,都得先天坎水之气,能够入人的肾水,同时还能沿肺肾相通的经络,入肺中去,但主要的功效还是入肾的。
为什么说“其味辛”呢?
大家想啊,既能入坎水,还能通于兑泽的,就味道而言,当然要发散的味道才行了,否则怎么能从坎水之中飘逸到空气之中呢。
辛味的东西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生姜。我们来看关于生姜的一则民间故事。
一味生姜能益寿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非常赞赏西湖之美,曾做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也相宜。”这西湖之秀丽有如国色天香的西施,但由于湖面辽阔,游入很难投入她的怀抱。因而他率领民众修起了一条横跨西湖的苏堤,与自居易的白堤交相辉映,成为西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天苏东坡独自一人便服游览西湖,他漫步在苏堤上,见百姓扶老携幼,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心里十分高兴,总算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只听百姓们交口称赞:“苏大人为官钱塘(即杭州),造福西湖,利在千秋。只可惜像他这样的好官太少了!”他感到惭愧,觉得人生短暂,能做的事太少了。猛然想起不远处的净慈寺有位寿高体健的和尚值得拜访。放眼望去,那净慈寺掩映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湖光山色之中.
不知谁走漏了消息,净慈寺和尚早已列队在山门外恭候苏大人的到来。苏东坡挥手致意道:“各位不必拘礼,我今天是因私事前来拜访老方丈的,请各位自便吧。”于是方丈将苏东坡迎进禅堂,小和尚端来西湖龙井茶。苏东坡一边喝茶,一边问方丈:“听说你这里有位寿高身健的高僧,可得一见否?”方丈命小和尚叫来。只见那位高僧步履矫健,胸挺腰直,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看上去不过四十来岁。方丈介绍说:“这就是人称‘聪药王’的本寺制药僧,前来拜见苏大人。”苏东坡忙起身让座,双手合十虔诚地问道:“久闻高僧身健寿高,今得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请问贵庚几何,何以如此不老?”聪药王顿首盲道:“贫僧今年八十有五,四十岁时身体肥胖,臃肿不堪,步履艰难。后得一方做成乳饼,连吃四十余载,所以不老。”苏东坡问此方可得闻平.乳饼如何制作?聪药王道:“苏大人造福民众,贫僧要将此方献给大人。此方只一味生姜,把姜捣烂,绞取姜汁,盛入瓷盆中,静置澄清,除去上层黄清液,取下层白而浓者,阴干,刮取其粉,名为‘姜乳’。一斤老姜约可得一两多姜乳,用此姜乳与3倍面粉拌和,做成饼蒸熟即成。每日空腹吃一二饼。我连吃1年就身轻体健了。后来遁入山门,我也日吃不断。看来姜乳饼将伴我终生。”
苏东坡拜谢了聪药王回到府上,心想姜乳饼制作较繁,加之他自幼生长在四川眉山,吃惯米饭,不喜面食。于是他在公务之余又遍访民间,终于搜集到以生姜为主药的“驻颜不老方”。他很欣赏此方,曾做诗道:“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
生姜,是很寻常的食品,色淡黄,味辛,嫩姜口感润泽,被南方的人淹来直接当菜食用。色淡黄属于艮土;口感润泽还得兑泽之气;从而生姜可入胃、肺交界的领域。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生姜之中原来还有姜乳,这姜乳是白色的。白色是正宗坎水之色,还通于肺,所以生姜确切所走的经络应是:肾、胃、肺相通的渠道。
生姜,味道辛。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去寻找类似于生姜的辛味的物产。相信你会发现,这些物产中都能够沉淀出类似姜乳的东西来。
所以,《内经》言: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从《易经》的角度给辛味定卦,则是:辛味,上兑下水,属于泽水困卦。
在前面分析过腥气,腥气也真正是入坎水的,只是“通于肺”,在于人体,所走的经络通道也是金生水的通道,也主要入于肾,兼通于肺。
《内经》“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的真正的含义在于上面的叙述,而不是我们后来简化成的:白色入肺,辛味入肺,腥气入肺。
下面来看“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
北方,先天坤土之地,后天坎水之地。北方有大片的黑土地,坤为湿土,所以,黑色是坤土之色。故而《内经》言:北方黑色。
北方,是后天坎水之地。如同“西方白色”的分析,先天八卦指的是地形土壤特征;后天八卦指的是气候特征;一个地方的地形和气候具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先天的坤土之地与后天的坎水之气有联系。在于人体,肾为坎水,所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其味咸。
咸味的食品莫过于食盐。食盐是白色的,当然有坎水之气,在于人体,入通于肾也是当然的。
类似于上面的分析,咸味的八卦特性可定为:咸味,上坎下坤,水地比。
为什么说“其臭腐”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过去的农民种地,那时候没有化肥、尿素等,农民最主要的就是自己制作绿肥,割大量的绿草放于深挖的坑里,上面封好等其腐烂后作肥料。这腐烂的物品可作黑土地的很好的肥料,当然腐气是很容易渗入黑土地之中的。所以说“其臭腐”。在于人体,则是说,有腐味的东西可入脾,兼及肾。应该说,腐气在人体确切的经络通道是:脾、肾相通的经络,主要作用于脾,兼通于肾。
下面看“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
在颜色的八卦属性中,我们分析过,黄色是艮土之色,入胃。胃居于人体的中央,所有的食物都首先入胃,然后依照各自的特性分散向各自所属脏腑。所以,这里的中央,应当直接是指胃,而不是地域上的中央。对于人体而言,胃其实与五脏六腑都相通,然而,足阳明胃经更直接地络于脾。另外,人体从总体上来说,属于坤土,但中国人,其实都有一层隐隐的黄色,是黄种人,所以“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也很正常。
至于“其味甘”,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也详细分析过,甘味,其实是艮土之味。淡味,是真正的脾土之味。所以,仅能说,“其味甘,入通于脾”,而不能直接说,甘味入脾。这句话其实表明,甘味在六十四卦中的定性应该是:甘味,上坤下艮,地山谦。也许谦虚的人才讨人喜欢,就象甘味讨人喜欢一样吧,所以古人才把上坤下艮这卦的名字定为谦卦。
“其臭香”。这句很好理解。香味总是诱人食欲的,当然入胃啦。在生活中,把能吃的东西炒黄,使它得艮土之性,同时你也会闻到香喷喷的味道。所以,香味,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香气,是主要入胃的,兼“入通于脾”。
接下来,我们来看“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
这句话其实是有点问题的。赤色,是兑泽之色。而先天兑泽之地,在于东南。所以从颜色的角度考虑,这里所说的南方,应当指东南。东南,是后天巽卦之地,所以,先天兑泽之肺,其实是入通于肝的。广州位于东南,在广州这个地方,肝气犯肺的咳嗽非常常见,正是因为肺与肝有直接的经络相连、气息相通。很可惜,有中医的大家并不明白此点,而竟然据肝气犯肺经常出现的情况断言:五行理论不成立,不是说金克木么,怎么在广州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肝气犯肺呢?于是他就此修改了五行。他是我所非常尊重的老人,因为这点,而给自己的出色的职业生涯打了个浓浓的黑点,真是可惜。
先天兑泽之地,入通于肝,怎么这里反而强调入通于心呢?这是从人体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人体的富含氧气的动脉血液是鲜红色的,赤色,是兑泽之色,血液为心之所主,所以赤色,入通于心。其实东南不仅有东方之风气,还有南方之火气,上面说的入通于肝,指风气;而《内经》说的“入通于心”则是强调东南的火气了。
为什么说“其味苦,其臭焦”?
不知道大家烧焦过东西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可把米饭在锅里加足火多烤一会儿,把米饭烤焦,然后尝尝烤焦后的米饭的味道,那是:苦味。一般的东西经受火烤时间太长,都会有焦味传出,而且尝起来有感觉味道苦,所以,焦味,通于心;苦味,也通于心;用火烤东西后,消除东西的兑泽之气,得到焦气和苦味,所以焦气和苦味也通于兑泽之肺。只是也只能说,焦气和苦味进入这肺和心的经络通道吧,并不能说,入哪个更多等等,这与以上的几条有本质差别。甚至,焦气和苦味只能是在肺和心的经络相通之处,并不能够进入心、肺的本原。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
这里的东方,也并非是指地域上的东方,而是代指春天吧。春天,万物拔节生长,大地一片郁郁葱葱。所有的在风中的草和树叶,都是绿色的,也是古人说的青色吧,所以“青色,入通于肝”。树木的果实,在未成熟时,几乎都是酸味的。而在早春成熟的梅子,得风气尤多,故酸味也极重,所以也“入通于肝”。只是,青色和酸味,本源在哪里呢?它们从哪里入通于肝?
也不明白何以“其臭臊”。自然界臊味的东西好像并不多。牛、羊以属风的草为生,牛、羊肉都有一种膻味,不知道这是不是属于臊味的一种?又或许也是从人身上观察得来的。人的小便臊与肝脏有联系。
这两个问题以后慢慢探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