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60|回复: 5

跟古代名医治疗消渴(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9 21: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9 孙文垣治一书办,年过五十,沉湎酒色,忽患下消之症,一日夜小便二十余度,清白而长,味且甜,少顷凝结如脂,色有油光,治半年无效。腰膝以下软弱,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脉之,六部皆无力。经云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法当温补下焦,以熟地黄六两为君,鹿角霜、山萸肉各四两,桑螵蛸、鹿胶、人参、白茯苓、枸杞子、远志、菟丝、山药各三两为臣;益智仁一两为佐,大附子、桂心各七钱为使,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早晚淡盐汤送下七八十丸,不终剂而愈。或曰∶凡消者皆热症也,今以温补何哉?曰∶病由下元不足,无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小便亦多也。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于上,口自不渴。譬之釜盖,釜虽有水,必釜底有火,盖乃润而不干也。
孙文垣给一个书吏治病,这个书吏五十多岁,因为沉溺于酒色犬马之中,就患了消症,每天晚上小便得二十多次,而且颜色是清白量比较多的,味道比较甜,尿出来之后放一会就会凝结成为油脂,颜色光亮。他经过别的医生治疗半年都没有效果,并且出现了腰膝一下酸软、身体不能起身,饮食的量减半,神色非常憔悴。孙医生摸他的脉,患者六部的脉都是无力的。《黄帝内经》里说,脉一跳一跳得经过手腕,按下去不能够感到应手,这就是阳气出现了问题。于是应当以温补下焦为法,于是就用熟地黄六两作为君药,鹿角霜、山萸肉各四两,桑螵蛸、鹿胶、人参、白茯苓、枸杞子、远志、菟丝、山药各三两作为臣,益智仁一两作为佐,大附子、桂心各七钱作为使,将这些药物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早晨和晚上用淡盐汤送服七八十丸下去,还没有把所有的丸子吃完,患者的消症就好了。有的医生说了,但凡所有的消症都是热症,为啥您用温补的方法呢?孙医生说了:患者这个病,是因为下元不足,没有力气蒸腾津液到上焦,所以出现了口渴多饮的症状,现在给她大补下元,使得患者阳气充盛,使得能够讲津液熏蒸到患者的上焦,所以口渴的症状就会缓解。就好像我们说的锅子,锅子里虽然有水,但是也一定要锅底有火才能够使得锅子上方的濡润而不干燥。
发表于 2010-3-19 22: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元是哪儿,胆和肾?
发表于 2010-3-19 22: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味地黄丸 于 2010-3-19 22:40 编辑

这只是个泛指
指的是人的先天之本,如女性之胞宫一样
通常在人体关元附近
而这里所说的下元应该还是指的肾阳虚
也就是肾阳亏虚过度
导致肾水不能向上蒸腾而自过多向下行导致尿多
估计是这么个思路

上热下凉,不平衡了
如果上凉下热,应该好一点
因为坎水总体的特性是向下的,而火性是炎上的
水要上行,必须有阳气上托才行
现在肾阳没有了,水不能往上走
就算是用了清热的药,下焦也托不住这个水
起不到应用的效果,所以也无效

现在下元无火,坎水无以蒸腾向上行以金水相生
只是一味地向下向下,所以小便多吧
没有学好,只能这样片面地理解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21: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味版主说得好。
作者那个釜盖的比喻非常形象,仔细体会就会收获很多。
发表于 2010-3-23 21: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味版主说得好。
作者那个釜盖的比喻非常形象,仔细体会就会收获很多。
丹烨 发表于 2010-3-22 21:52

你这么提醒就更清晰了
想起了肺为华盖
我们暂时就把它当作一个盖子吧
肾水蒸腾而上
遇到这个盖子
水汽又凝结成水滴
复而往下
此乃“金水相生”之理也
六味又明白了一点
呵呵,谢谢了
发表于 2011-1-29 20: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灏忛粦灞|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GMT+8, 2025-7-20 12:17 , Processed in 0.0596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