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66|回复: 5

第八节 论色黄入脾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 11: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为艮之色

我们现在读到的《内经》言:色黄入脾,甘味入脾。
然而,在《易经》里,脾属于坤土,而坤色黑,黑色才是脾之色。黑土地上生产的东西主要的味道是淡味,坤味淡,淡味才是脾之味。
为何同是经典,对于脾,《内经》与《易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究竟谁的说法是正确的?

较之《易经》而言,我们一向更推崇《内经》,但可惜的是,这回我们错了。
脾之色为黑,脾之味为淡。
黄色为艮之色,甜味为艮之味。
胃之色才为黄,胃之味才为甘。
我们来看具体的论证:
北方,先天坤土之地,那里的土地是黑色的。而所有黑土地里的物产味都淡,最典型的是大米,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它是淡味的。所以,坤色黑,坤味淡。与黄色没有联系。
西北,先天艮卦之地,那里大多是沙地。沙地是什么颜色的呢? 你即使没有实际见过沙子,在电视里也总见过的吧,那是黄黄的或者金黄的颜色。所以,黄色,是艮之色。胃为艮土,所以黄色是入胃的,而与脾没有关联。

黑土地上生产的庄稼大多是淡味的,即使甜,也只是隐隐的、淡淡的,若有若无。然而,沙地上出产的庄稼,却往往甜味都很足。西北出产的黄芪、甘草非常有名,没有吃过的人可以买几克尝尝,它们的味道可甜着呢。新疆所产的哈密瓜比别处的甜很多也是这个道理。不仅仅在西北,有点在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也大都知道,干旱的年份生产的瓜果,比普通的年份明显要甜几分,干旱的年份土壤的表层往往沙化,这是干旱之时瓜果较甜的主要原因。所以,甜味为艮土之味,甜味是入胃的。所以,甘味入胃。
我从来也不喜欢就单纯的理论而议论理论。当然也并不喜欢否定先贤的观点,尤其还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里所记载的观点。我宁愿直接了当的去使用它,而不是更多地去思考它,挖掘它深层的东西。然而,当我把这个理论应用于临床,却总是疗效不佳之时,我就不能不好好想想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尤其事情牵涉到我的一个老邻居的治疗。我的这个老邻居,他的实际年纪倒也并不老,也就近五十吧,可是却患了眼肌无力症状,每每要费很多力气,才能把眼皮抬起来,但随即又落下去了。这种情况既然就再不能去做事。对于劳动一天才有一天收入的农人而言,不能再去劳动挣钱,该有多么痛苦。
眼皮属于脾的领域,检查其脾经的络穴公孙,确实完全无气。问题出在脾气不足上,从理论上说,补脾应该有很好的疗效,于是利用传统黄色补脾,甘味补脾的理论处方下药,结果竟然完全不见效果,于是百思也不得其解。只能潜下心来,设法追溯《内经》里的中医理论的可能的来源。然后,想到《易经》。再把《易》重头来过,细细推演,最后竟然发现,原来《内经》出了错。或者说,我们现在读到的《内经》在这点上出错了。
明白《内经》的出错,也同时就明白了老邻居的得病的原由。我们那里土地肥沃,以前从没听说过有人得这病的。这个得病的老邻居,却在得病前几年一直从事从船上搬运沙子下码头的工作。是沙子,导致了他的疾病。而我应用传统错误的补脾理论给他下药,事实上,恐怕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可能加重了他的病情。想想他的靠出卖苦力而得来的购药的钱,我不能不自责,浪费了他的金钱的。也不希望后来者重犯我的错误,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斗胆写作此书,用《易经》作工具,细细推演,试图弄清《内经》之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内经》,同时使它的理论能够直接用于指导临床的用药。。
西南,后天坤土之地,三七主产于此,得后天之坤气;北方,先天坤土之地,人参主产于此,得先天之坤气。所以,三七和人参才是补脾的良药。而黄芪、党参、甘草等等传统所谓补脾的药物却不是。
发表于 2010-11-24 10: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3 14: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面色黄是什么原因呢
发表于 2011-1-11 14: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5-13 16: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知道三七,人参,莲子是补脾要药。
发表于 2011-11-5 17: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灏忛粦灞|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GMT+8, 2025-8-11 14:09 , Processed in 0.0522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