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78|回复: 2

跟古代名医治疗汗病(2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3 2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28 徐灵胎曰∶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治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何也?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故当清心火。汗必从皮毛出,肺主皮毛,故又当敛肺气,此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则阴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惟用大剂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蛎之类。冷冻饮料一碗直达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而转机在顷刻。当阳气之未动也,以阴药止汗。及阳气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蛎、黄芪、五味收涩之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其界限,则用药无误矣。其亡阴亡阳之辨法何也?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至于寻常之正汗、热汗、邪汗、自汗,又不在二者之列。此理知者绝少,即此汗之一端,而聚讼纷纷,毫无定见,误治甚多也。又曰∶汗出总由于心火不宁,属热者多,属寒者少。今人皆用补阳治法,乃一偏之见,皆由不知汗出之液,在何经也,误人多矣。亡阳之汗,乃阳气飞越,下焦空虚,此乃危急之症,非参、附不能回阳,与自汗、盗汗,大不相同。医者全然不知,并为一病,贻误无穷,深为可笑。
徐灵胎说,内经有言,大出血的人不会出汗,而大出汗的人会伤到血液。血液属阴,汗多消耗了阴液才会少血。所以治疗出汗的方法,一定要用凉心敛肺的药物,为什么呢?因为心主血液,汗是心之液,所以清心火才会敛汗。汗从皮毛出来,肺主皮毛,所以还应当敛肺气,这是正治之法。如果患者出汗非常严重,导致阴气在上的耗竭,而同时肾中的龙雷之火也随着阴液的上行而向上走。如果用寒凉的药物去清火,则会导致火越来越猛烈。这个时候应当使用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味咸性质下降的药物加以辅佐,比如童便、牡蛎之类的药物。然后把药物冰冻饮下去,药物直达下焦,引导真阳下降,上亢的龙雷之火下降归位,大汗也就因此而止。这个和亡阴液的治法截然不同,所以对于亡阴亡阳的治法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但是都是转病情于顷刻之间。当阳气没有被扰动的时候,用阴药止汗,到了阳气也被扰动的时候,就应当用阳药进行止汗。龙骨、牡蛎、黄芪、五味子这种收涩的药物,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医生如果能够在患者亡阴亡阳的关键时刻,分辨出症状所示的真相,用药就不会出错。如何从症状上分辨亡阴亡阳呢?亡阴出汗会有身上怕冷,手脚都是温的,肌肤发热出的汗也是热的味道有些咸,而且口渴非常想喝凉水,喘气粗,脉象是洪且实的,从这些可以看出是亡阴的症状。亡阳出汗,身上怕冷,手脚是冷的,肌肤发凉汗水也是冷的,而且寒夜的味道是淡淡有些发粘,不口渴,即使想喝水也是喝热水,喘气也是微弱的,脉象是浮数中间是空的,从这些症状可以看出是亡阳出汗。至于平时的活动之后出汗、受热出的汗,受邪出的汗,不活动出的汗,则不在亡阴亡阳的范畴之内。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多,单纯就在这一个汗病上,医生们就争吵不休,完全没有一个正见,导致误治的案例也很多。出汗总的来说是因为心火不宁,属于热证的多,属于寒证的少。现在的人都用热药阳药来治疗汗出,也是存在偏颇的,这都是因为不知道出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所以因此误人误己。亡阳出汗,是因为阳气上越,下焦空虚,这是非常危险的急症,一定要服用人参、附子来回阳,而和自汗、盗汗的机理完全不同。医生对这个不能够知晓,认为病机是相同的,误治病人,耽误自己,真是令人惋惜。
发表于 2010-8-13 23: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丹烨,学习了
发表于 2011-1-29 15: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灏忛粦灞|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GMT+8, 2025-7-20 12:23 , Processed in 0.0596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