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拾遗》麦、苗并归为一。
【释名】来。
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
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攵。攵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又云∶来象其实, 象其根。《梵书》名麦曰迦师错。
【集解】颂曰∶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便收。然比秋种者,四气不足,故有毒。
时珍曰∶北人种麦漫撒,南人种麦撮撒。北麦皮薄面多,南麦反此。或云∶收麦以蚕沙和之,辟蠹。或云∶立秋前以苍耳锉碎同晒收,亦不蛀。秋后则虫已生矣。盖麦性恶湿,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李时珍先生考证了小麦命名的由来,其中有说文解字的解释,有诗经的诗句,也有来自于外国书籍的记载。并且李时珍也指出,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但是春天播种的因为四气不足,所以不及秋季播种的小麦。而且因为南北地域问题,北方播种的小麦皮薄面多,南方的小麦则皮厚面少。所以现今北方人多食小麦,而真正养人的小麦是秋季播种来年夏季收获的。古代人保存小麦的方法,是在收获小麦的时候用蚕沙混合,可以防虫,或者再立秋之前和苍耳子一同锉碎晒干收起来,也不会生虫子。小麦不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如果一年之内雨水过多,小麦大多不成熟。>
\x小麦\x
【气味】甘,微寒,无毒。入少阴、太阳之经。
甄权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藏器曰∶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曲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麦面亦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时珍曰∶新麦性热,陈麦平和。
<小麦味甘,性微寒,入少阴太阳两经。有的医家认为小麦性平,有小毒。有的医家认为用小麦熬汤止渴不能找皮裂开的,因为皮裂开的小麦性温。有的医家则认为,因为小麦是秋种夏熟,具四时中和之气,所以寒热温凉的性质它都有。所以小麦性凉,麦曲性温,麦麸性冷,面性热。渭河之西,因为是春种夏收,缺两季,所以白麦面性凉。李时珍认为新收的小麦性热,陈麦性平和。>
【主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别录》)。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汤饮,治暴淋(宗奭)。熬末服,杀肠中蛔虫(《药性》)。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伤灼(时珍)。
<小麦能够除热,能够除烦止渴润燥,能够通利小便,能够养肝气,能够止血漏吐血。能够使女人容易怀孕。能够养心。烧制保存其性,用油调,涂在疮疡或者烫伤的创面上,效果好。>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说各异。而《别录》云∶麦养肝气,与郑说合。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盖许以时,郑以形,而《素问》以功性,故立论不同尔。
震亨曰∶饥年用小麦代谷,须晒燥,以少水润,舂去皮,煮为饭食,可免面热之患。
<内经上认为小麦是属火的,合于心。而有的医家则认为麦属木(按照小麦之形),有的医家认为麦属金(按照小麦播种之时)。而按照小麦的功效,多治疗心病,所以应当以素问为准。>
【附方】旧二,新五。
消渴心烦∶用小麦作饭及粥食。(《心镜》)
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饮之即愈。(《奉亲书》)
项下瘿气∶用小麦一升,醋一升,渍之,晒干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两,和匀。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短剧》)。
眉炼头疮∶用小麦烧存性,为末。油调敷。(《儒门事亲》)。
白癜风癣∶用小麦摊石上,烧铁物压出油,搽之甚效。(《医学正传》)。
汤火伤灼,未成疮者∶用小麦炒黑,研入腻粉,油调涂之。勿犯冷水,必致烂。(《袖珍方》)。
金疮肠出∶用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绵滤取汁,待极冷。令病患卧席上,含汁
使肠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惊动,即杀人。(《刘涓子鬼遗方》)。
<以上为小麦的一些妙用,文字不难,大家可以参看。>
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时珍)。
<浮麦,就是水淘小麦时浮在水上的,烘焙之后可以药用。浮麦味甘咸,性寒,无毒。能够益气除虚热,止自汗盗汗。>
麦麸
【主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罯贴之(《日华》)。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包熨人马冷失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藏器)。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香港脚,互易至汗出,并良。末服,止虚汗(时珍)。
【发明】时珍曰∶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麦皮,用醋炒过之后贴在患处,能够治疗疫情、烫伤引起的疮疡,去除外伤引起的瘀血。和面饼子,能够止泻,调理中焦,去热。用醋拌蒸热,用袋子装好,敷在人或者马受伤的脚上,能够起到止痛散淤血的作用。用醋蒸麦麸,外敷在手脚处,能够治疗风湿痹痛,能够治疗香港脚,凉了换热的,直到汗出位置。研磨成粉末服用,能够止虚汗。李时珍先生认为麦麸和浮麦的功效很相似,止汗的功能次于浮麦。以下的妙用之法,大家可以结合前面所说的功能进行参看。>
【附方】新七。
虚汗盗汗∶《卫生宝鉴》∶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为末。每服二钱半,米饮下,日三服。或煎汤代茶饮。一方∶以猪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
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灭诸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和酥敷之。(《总录》)。
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
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
面
【气味】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别录》)。
大明曰∶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长宿澼,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面的味甘,性温,有微毒,不能去烦止渴。有的医家认为面性热而且壅塞,能够动风气,引发热毒。有的医家则认为面吃得多了,会使人身体容易被外气所干扰,面不适合同椒萝卜一同吃。>
【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浓肠胃,强气力(藏器)。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日华》)。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奭)。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
<面能够补虚。常吃能够壮实人的体肤,增强胃肠的功能,增长人的力气。有利于五脏。用水调服,能够治疗中暑肺热。外敷能够治疗痈疡肿痛损伤,能够去瘀止痛。生着吃有利于大肠的通利。用水调着喝下去,能够止鼻血吐血。>
【发明】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
藏器曰∶面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河渭以西,白麦面性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颖曰∶东南卑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浓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时珍曰∶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汉椒、食萝卜,皆能解其毒,见萝卜条。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按∶李鹏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顾元庆《檐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又曰∶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在这里医家们对于面的小毒进行了讨论。各有各的道理,而其中一个医家提出,东南方天气湿,春季多雨,麦受湿气,也无法把水气排出来,所以东南方的人食用了面食会口渴,会动风气,还会使得湿发热。而西北部地势高,天气干燥,春季雨水少,小麦不会受湿,收割之后放在地窖之中有利于小麦排水气,而且北方人身体相对强壮湿气较轻,所以经常吃面食也不会生病。李时珍先生也认为,东南西北四方的人因为地域性质不同,所以食用面食作用不同,而即使是吃了面食只要吃辣椒和萝卜也能够解毒。随后也有不同医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提出的面的效方,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自己看来对比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