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50
- 在线时间
- 1547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5-11
- 注册时间
- 2009-5-26
- 积分
- 5177
- 贡献
- 7
- 精华
- 0
- 帖子
- 4812
- 积分
- 5730
- 威望
- 360
- 金钱
- 2604
- UID
- 718
- 在线时间
- 1547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5-11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5177
- 帖子
- 4812
- UID
- 718
|
这楼是回来后写的稿件,主任又不给任何报销我还写稿,我的手不是一般的欠啊
鲍勃·迪伦:永远年轻
4月8日,鲍勃·迪伦在上海大舞台开唱。3月份看到开始订票的新闻时我就蠢蠢欲动。我不是个地道的摇滚迷和民谣迷,住集体宿舍时他的碟还是插在常听的碟堆里混了个脸熟。凭他在欧美乐坛的地位,凭他现在70岁的高龄,一旦错过瞻仰一下他现场演唱风采的机会,以后还能不能再看到,那真是个未知数了。
因为琐事缠身,一直没能定下行程,我只能每隔几天拨一次订票热线,接线生每次都很热情地说,有票,不过要订票请尽快。直到4月7日,再打电话过去,答案是,有票,但是不送票了,如果要买,请电话先咨询然后去指定地点购买。
我有点忐忑。从镇江跑过去,万一买不到票怎么办?电话咨询上海的朋友,她在电话里笑得云淡风轻:“不要怕,有万能的黄牛呢,放心来吧!”
买了一张火车票冲到上海,坐地铁直奔上海大舞台。时间不过才下午四点,地铁站出口到上海大舞台门口几十米的距离就有十多位黄牛拿着钱,追问路人“有票吧有票吧?”当我表现出有买票的意向时,黄牛们立即很兴奋地开始兜售,经过讨价还价,以低于定价近40%的价格拿到一张门票。
七点钟入场时,上海大舞台附近黄牛的密度已经惊人,几乎每隔一两米就有人在收票卖票。
演唱会八点钟开场,七点半时,场馆里才稀稀拉拉坐了两三成观众,陆陆续续入场的观众中,不少是已步入中年的外国人。也许最热心的观众,应该是伴着迪伦的歌声长大的他们。
晚上8点15分,演唱会开始,简单的灰色幕布上,打出鲍勃·迪伦的影子。舞台简单得可算得上简陋,灯光也只是蓝、黄、绿等几种简单变化。一句寒暄没有,戴着礼帽、穿着黑色西装的鲍勃·迪伦以键盘手的身份开始了他的演唱会。其时还有观众在陆续进场,上座率只在八成左右。
研究欧美流行音乐的权威人士王晓峰在他编的《欧美流行音乐指南》里给鲍勃·迪伦留出了相当长的篇幅。在看演出之前两个月,他就开始做功课,把迪伦所有的歌曲都听了一遍,包括他的非正式发行的唱片。有些专辑听了不止一两遍。但是在4月6日鲍勃·迪伦北京演唱会过后,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承认,全场17首歌他只听明白了四首歌,其余13首他完全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即便熟悉的四首歌,也是听到一半才听清楚的。老爷子唱歌从来不按唱片里的方式编配唱歌,调子完全是根据他的兴趣随时改变。
鉴于我对鲍勃·迪伦的歌词熟悉的只有《答案在风中飘》和《敲响天堂大门》还有我的破英文,我放弃了任何表现自己对迪伦有点熟悉的想法。开始享受这场演唱会:是的,我的目的就是,我来了,我听了,我看到了。
鲍勃·迪伦自己颇为投入,唱歌,弹键盘、弹吉他、吹口琴,他精力充沛地展现自己的音乐世界,不停地激起观众的欢呼声。王晓峰说,在迪伦演唱会上,如果你不跟着激动,好像你很外行一样。我没有欢呼,但我得承认,作为一个规规矩矩的良家妇女,在倾听时我的脚有时不由自主地跟着动起来,像要跳舞一样。当我发觉了这一点,端正坐好,过了一会儿,它们又会动起来。只此一点,我觉得迪伦的音乐会不错,它是完全值得的。
迪伦的嗓音一如既往地沙哑,旋律改变很多,吐字含混,经常一个句子只强调重要的词,但因此他的歌词给人感觉极富韵律感。他的声音穿透力极强,健旺的精力让人完全想不起来这是位年届七旬的老人。这时不得不承认,听不懂听不清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迪伦的歌词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我座位前面两排有一对年轻的外国人,男孩戴着牛仔帽,一看就是迪伦的歌迷。当听到《大雨将至》《重返61号公路》这类歌时,他们按捺不住站起来在座位上开始摇摆。场侧保安赶紧过来示意他们坐下。这两个年轻人干脆从座位上撤出来,走到舞台左前方一侧,自在地扭动,男孩边舞动还边拿着个本子记曲目。附近的一些年轻人陆续加入,把这块地方变成了小小的舞池。
一个多小时过去,乐队撤入后台。观众开始大声喊“安可”,鲍勃·迪伦随即返场,演唱了《像块滚石》和《永远年轻》,观众席沸腾了,两首歌唱完,尽管歌迷期待他能像北京演唱会那样再次返场,但他没再出现。静候几分钟后,亮起的灯光宣告,演唱会结束了。
“你喜欢我的东西,不代表我就欠你什么东西。”不接受采访,不和观众互动,谜一样的鲍勃·迪伦在舞台上呈现了自己,不管你懂不懂,他管自离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