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ternel 于 2009-9-18 20:41 编辑
把书上这段内容抄下,供后来的同学共勉之:
现在,该讲感冒的解决办法了.
感冒首先是对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抑制状态,我们最明显的表现是体表发冷,有的时候还流清鼻涕、打喷嚏,伤寒学派说这是外邪袭击了体表,温病学说语焉不详。
这个阶段有的时候长点儿,可能持续个几天(甚至到发高烧了,中医说有里热了),有的时候则特别短,甚至几个小时或半天就过去了(个人备注:可能这个和五运六气有关),因为它太短了,所以温病学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认为此病上来就表现为热证的呢。
各位,这个感到体表发冷的阶段太重要了,这个时候病邪还没有深入,身体的抵抗机能还有能力一下把它清除出去,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啊!
怎么办呢?方法其实很简单,任何能够刺激身体机能的食物饮料都可以,有的时候,甚至一杯热水都可以。通常,中医治疗的方法,是用我们做菜用的大葱的白色根部,切一下,加几片生姜(也是做菜用的),在水里稍微熬一下,注意,一开锅就好,不要久熬,因为要的就是它那种刺激的成分,吴鞠通的话说是:"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他在熬银翘散时说的).
我还经常让人用苏叶,也叫紫苏叶,药店有卖干的,各位可以在办公室里准备一小包,等到别人感冒了,你的身上突然发冷,立刻用开水泡一把,六七分钟后,就可以喝了.
古代的时候是用麻黄,桂枝等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在不大用了.但是如果真是冷得浑身发抖,一点汗都没有,那还是要用<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的,等到身上热了,不再发冷,就可以了,最好是微微出点汗,不要出大汗,更不要马上就去风口那儿站着.
这个阶段,中医叫外寒阶段.
如果您在这个阶段没有注意,那么,病邪继续深入,很快,就会到里热阶段.
什么叫里热阶段呢?就是外邪深入,体内的抵抗力量开始和外邪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你的身体的很多地方都成了战场,此时的表现是:一派热证,咽红,咽痛,发烧,身体骨节酸痛,咳嗽等等,这个阶段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也有论述,比如白虎汤证等,但由于那个时代可以使用的药物不多,所以论述得比较简单.后世到了清朝,可用的药物多了,温病学家们在此处增加了很多内容,很好,但增加多了他们就觉得这是自已发明的了,不是张仲景论述过的,于是就另立山头,创立了温病理论,实际上就是张仲景论述的里热的这个阶段,只是温病学家又在此处根据不同的坐标体系,增加了卫气营血几个层次而已.
这个阶段怎么办呢?扁桃体开始发炎,开始咳嗽,这些症状都让人无比的难受啊!
此时可采用温病学家们的清里热的方法.
一个简单的药物组合是:双黄连口服液(各个药店都有卖的),就是双花(金银花的别称),黄芩,连翘,简称双黄连.
但是,这个还不够丰富,另一个比较好的组合是,我们吴鞠通开发研制的:银翘解毒丸.
好嘛,这才绕到主题上,银翘散的方子我在讲吴鞠通的故事时已经给大家分析了,它可以清热解表,散结消肿等,但是这个方子现在有一定的问题,就是它在制成药丸的时候加入了蜂蜜,而蜂蜜是可以减缓药性的,因此它的作用没有原来的药末好,而且药量也小了点.其实我倒是建议各位,如果您方便,可以自已去药店买来草药,自已熬一下,基本的方子也就是银翘散的方子:双花15g,连翘15g,防风6g,荆芥3g,竹叶6g,白僵蚕10g(捣),公英10g,射干6g,苏叶6g(苏叶要熬好药闭火时后下,泡十分钟就可以).
如果咳嗽,痰黄,可以加上浙贝母.
这个方子里面的白僵蚕是后加的,对治疗咽喉疼痛效果非常好.
是热症,为什么要加上解表的苏叶呢?这是我的经验,感冒基本上没有纯粹的热症,在里热的同时,一定有各种程度的外寒,一定要配合解表,否则效果不好,如果真的全部都是里热证了,那个病一定是极其严重了.
在发高烧时,可以在方子里面放入生石膏30g,如果身体不壮实,同时加入党参10g.
总之,在感冒的问题上(不包括其他传染病),我认为伤寒和温病是一回事儿,结合起来应用,在感冒的治疗上就方便得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