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馨荷

坎人产后脚后跟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2 08: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6-12 1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一样的脚后跟痛,前段时间冲个澡脚后跟都觉得凉,痛,每次冲完澡还得再泡个热水脚,不然没法入睡,睡着了也常常半夜小腿膀胱经酸痛醒来。前几天开始,按照“六味地黄丸”同学的建议,用养肾贴贴了两太溪穴,两大钟穴,两复溜穴,这几天明显好一点,洗完澡没有难受的感觉了,半夜也不会腿酸了。我的感觉两大钟穴应该贴上,因为大钟穴是肾经的络穴,络膀胱经。
发表于 2011-6-12 21: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1-7-11 2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发表于 2011-7-11 2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脚后跟痛可称足跟痛,又称为跟痛症,是足跟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多表现为足跟疼痛,行走困难,晨起疼痛明显,无法着地,活动后减轻,行走负重后加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易反复,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发表于 2011-7-11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脚后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跟骨下脂肪垫损伤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临床上主要有:跟腱周围炎
跟骨骨刺;
跟骨骨膜炎;
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跟骨骨折;
跟骨皮下滑囊炎;
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跟骨结核、肿瘤等。
但平常最常见的是
  1)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   
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3)足底脂肪垫萎缩: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4)鞋子原因: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

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发表于 2011-7-11 2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后脚后跟疼多跟肾气受损有关,也有坐月子期间,气滞血瘀的可能
发表于 2011-7-11 2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发表于 2011-7-11 21: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按照博士所说的方法治疗,也可以用白参片贴脚底涌泉穴,经常坐足浴
发表于 2011-7-11 21: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点左归丸,剂量是说明书上剂量的1.5倍;还有就是适当吃点鹿茸粉,每天3-5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灏忛粦灞|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GMT+8, 2025-8-6 00:59 , Processed in 0.05304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