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开心的土豆 于 2011-9-22 10:33 编辑
从《易经经络使用手册》摘录出来的:
1、P36 “身为荥穴的二间穴属性是水,三间穴的属性则为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说明了水是趋下的,二间穴是经气渐渐充盈的荥穴,所以,它里面的气息是向下运行的,三间穴属木,所有木的特性都是向上生长的。这两个穴位共同发挥作用能“出粗取精”,把身体的废物排出去,而将营养物质留下来,布散到全身。
2、P42 (阳溪)它是大肠经上属性为火的经穴,直接掌管着火。与合谷穴配合使用,治疗上火之症的效果非常好。
3、P63 人参得坤土之精,而太白穴为土穴,以土补土,补脾益肝,效果特别好。-------这属于同求相求,与什么土穴没啥关系吧。
4、P99由于水在到达膀胱经之前都是脾负责运转的,膀胱经上与水有关的穴位是脾俞。大量喝冷水后,脾俞也会被堵住,气流不畅,表现出来就是穴位局部酸痛了。
在此处拔罐后,脾俞局部的气息得以疏通,膀胱经里的太阳寒水之气也随之流动起来,人体进入一个自动调整过程。。。。。。。
5、P122 前谷穴是小肠经的荥穴,它的五行属性上有着水的特点。。。。。。
6、P163 少海穴属于心经上的合穴,在五行中属水,所以用它来约束身体里捣乱的心火正好。
7、P205 上火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身上的火没有被控制好,要想让这束“邪火”
变规矩,就要专门调节储存这火气的经脉。
8、P226 行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荥穴,代表着五行的火。身体上的火过多的时候,行间穴可以帮忙把火调小;反过来说,人身上的火少的时候,行间穴可以把开关开得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