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时空的奥秘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药材传统鉴别系列

[复制链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61#
发表于 2011-6-30 23:19:10 |只看该作者
老药工总结中药疗效下降的3原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1个原因:药材不地道

  所谓“药材不地道”就好比“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个体。“南沙参、北党参、东北人参”,“藏红花、荷牡丹、亳杭怀菊”,无不为药出地道定义了最好注脚。目前,在发展中药材生产方面忽视了中药材特殊生长规律和特殊地理环境,产地变迁,盲目移植造成了中药材质量下降。家种药材基地的盲目建设是劣质饮片滋生蔓延的根源。“农业结构调整”、“压粮扩经”等一些地方性区域政策,使地道药材种植“南移北挪”,严重背离了药材道地的原则,不适宜的土壤气候及不合格的种子种苗产生的诸多劣质原药材大肆进入流通领域,如劣质甘草就是因为种植于阴坡土壤中,光照不充分及生长年限不够而造成的。自古以来,中药讲地道,“地”即地理、地貌、土质;“道”即因素,包括气候、阳光、水分。中药材多为特殊的动植物,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光热气候孕育出的具有特殊性质、特殊成分、特殊性能、特殊功效的植物才能叫地道药材。东北人参、南海砂仁、青藏大黄、荷泽牡丹就是特殊地域之分,冰山雪莲、南亚茴香正是气候之别才决定了地道药材的特殊功效。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发展种植上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地“南药北移,东药西栽”,人为的改变环境,促使了地道药材变性变态,源头上形成了地道药材质量下降。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2个原因:采收质未到

  所谓“采收质未到”,是指不按季节、时令提前或滞后采收造成药材质量没有成熟或过期失去效果而影响了中药材质量。药材的滥采滥挖导致饮片质量没有保障。野生药材资源日趋减少是事实,而农村抢购中药材之风也是事实,某些药贩经营动机就是为了牟取厚利,不管药材质量,不顾资源枯竭,他们心目中“当季是药,过季还是药”,见到有利可图之品,便“守株待兔”,直至一扫而光。一些农贸市场收购野生甘草者,是一年四季收个不停,对野生甘草的繁衍不给一点“喘息”的机会。“三月茵陈四月蒿”,讲的是茵陈必须在正月采收效果最佳,如果不按时令采收就会失去药用价值。可药贩在收购茵陈时,一直收到四五月,然后将其切短混杂于中,这些即使产于道地产区的茵陈,还是变成了劣质药材。“春芙蓉夏海棠,秋菊冬梅”讲的是季节,错过季节就会形成花失容、草失觅。引伸到药材采收上,就要按时令季节采收,不能超前或滞后,才能保证质量最佳。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市场上,受利益和价格牵动,弃之不采或杀青上市比较普遍,使药材质量“中道失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3个原因:炮制很简略

  ”所谓“炮制简略了”,就是切、刹、炮、炙各个环节被摒弃了。产地初加工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一些本产于道地产区的药材,由于药农急于得钱,药贩急于得药,而将产地加工时优良的传统环节省略。对药材应该阴干的暴晒,该“蒸晒”的“生晒”,该“发汗”的“不发汗”,大多数药材在采收后先要经过挑选、洗刷、蒸烫、干燥等初加工,而现今的药材产区每至收获季节,药贩便在田间地头与药农直接进行鲜品交易,药贩将收购的鲜品或半干品堆积庭院任凭风吹雨淋、暴晒霉烂、蝇爬鼠咬,等待买卖时机成熟后,甲地药材运到乙地才加工,失去了道地产区的传统加工方式,再加之鲜品或半干品难以贮存,导致药材发霉、走油、变色严重。而某些药贩对不能出手的药材一而再、再而三的硫熏处理,到用于配方时已是酸腐发臭,如常见配方的金银花、党参、杏仁等,有效成分被熏得无影无踪。国家曾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个体中药材加工场所进行了取缔,然而整顿过后,分散、隐蔽的加工饮片场所依然存在,加上广大乡村个体药贩的饮片加工销售,使这些劣质不合格饮片无孔不入。饮片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药房用于配方的处方中节头片、翘片、连须片等不合格饮片应有尽有,导致汤剂得味失气或得气失味,影响中医处方疗效的有效发挥。“玉不琢不成器”,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不进行切、刹、炮、炙,就不是饮片,简略了切刹炮制就会影响药材临床效果,甚至造成相杀、相畏、相恶、相反的毒副作用。饮片炮炙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中医用药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的自身性质,对其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并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可是,一些医药经营单位及医疗卫生单位简略了饮片炮炙加工。在众多的医院、农村诊所,中药炮炙技术后继乏人,看不到切药的刹子(药刀),闻不到炮炙的药香,药包里出现的是原生的草根树皮,哪还有酒炙、醋炙的影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62#
发表于 2011-6-30 23:19: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7-1 08:04 编辑

老药工总结中药疗效下降的3原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1个原因:药材不地道

  所谓“药材不地道”就好比“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个体。“南沙参、北党参、东北人参”,“藏红花、荷牡丹、亳杭怀菊”,无不为药出地道定义了最好注脚。目前,在发展中药材生产方面忽视了中药材特殊生长规律和特殊地理环境,产地变迁,盲目移植造成了中药材质量下降。家种药材基地的盲目建设是劣质饮片滋生蔓延的根源。“农业结构调整”、“压粮扩经”等一些地方性区域政策,使地道药材种植“南移北挪”,严重背离了药材道地的原则,不适宜的土壤气候及不合格的种子种苗产生的诸多劣质原药材大肆进入流通领域,如劣质甘草就是因为种植于阴坡土壤中,光照不充分及生长年限不够而造成的。自古以来,中药讲地道,“地”即地理、地貌、土质;“道”即因素,包括气候、阳光、水分。中药材多为特殊的动植物,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光热气候孕育出的具有特殊性质、特殊成分、特殊性能、特殊功效的植物才能叫地道药材。东北人参、南海砂仁、青藏大黄、荷泽牡丹就是特殊地域之分,冰山雪莲、南亚茴香正是气候之别才决定了地道药材的特殊功效。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发展种植上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地“南药北移,东药西栽”,人为的改变环境,促使了地道药材变性变态,源头上形成了地道药材质量下降。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2个原因:采收质未到

  所谓“采收质未到”,是指不按季节、时令提前或滞后采收造成药材质量没有成熟或过期失去效果而影响了中药材质量。药材的滥采滥挖导致饮片质量没有保障。野生药材资源日趋减少是事实,而农村抢购中药材之风也是事实,某些药贩经营动机就是为了牟取厚利,不管药材质量,不顾资源枯竭,他们心目中“当季是药,过季还是药”,见到有利可图之品,便“守株待兔”,直至一扫而光。一些农贸市场收购野生甘草者,是一年四季收个不停,对野生甘草的繁衍不给一点“喘息”的机会。“三月茵陈四月蒿”,讲的是茵陈必须在正月采收效果最佳,如果不按时令采收就会失去药用价值。可药贩在收购茵陈时,一直收到四五月,然后将其切短混杂于中,这些即使产于道地产区的茵陈,还是变成了劣质药材。“春芙蓉夏海棠,秋菊冬梅”讲的是季节,错过季节就会形成花失容、草失觅。引伸到药材采收上,就要按时令季节采收,不能超前或滞后,才能保证质量最佳。然而在当前中药材市场上,受利益和价格牵动,弃之不采或杀青上市比较普遍,使药材质量“中道失宠”。

中药疗效下降的第3个原因:炮制很简略

  ”所谓“炮制简略了”,就是切、刹、炮、炙各个环节被摒弃了。产地初加工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一些本产于道地产区的药材,由于药农急于得钱,药贩急于得药,而将产地加工时优良的传统环节省略。对药材应该阴干的暴晒,该“蒸晒”的“生晒”,该“发汗”的“不发汗”,大多数药材在采收后先要经过挑选、洗刷、蒸烫、干燥等初加工,而现今的药材产区每至收获季节,药贩便在田间地头与药农直接进行鲜品交易,药贩将收购的鲜品或半干品堆积庭院任凭风吹雨淋、暴晒霉烂、蝇爬鼠咬,等待买卖时机成熟后,甲地药材运到乙地才加工,失去了道地产区的传统加工方式,再加之鲜品或半干品难以贮存,导致药材发霉、走油、变色严重。而某些药贩对不能出手的药材一而再、再而三的硫熏处理,到用于配方时已是酸腐发臭,如常见配方的金银花、党参、杏仁等,有效成分被熏得无影无踪。国家曾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个体中药材加工场所进行了取缔,然而整顿过后,分散、隐蔽的加工饮片场所依然存在,加上广大乡村个体药贩的饮片加工销售,使这些劣质不合格饮片无孔不入。饮片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药房用于配方的处方中节头片、翘片、连须片等不合格饮片应有尽有,导致汤剂得味失气或得气失味,影响中医处方疗效的有效发挥。“玉不琢不成器”,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不进行切、刹、炮、炙,就不是饮片,简略了切刹炮制就会影响药材临床效果,甚至造成相杀、相畏、相恶、相反的毒副作用。饮片炮炙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中医用药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的自身性质,对其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并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可是,一些医药经营单位及医疗卫生单位简略了饮片炮炙加工。在众多的医院、农村诊所,中药炮炙技术后继乏人,看不到切药的刹子(药刀),闻不到炮炙的药香,药包里出现的是原生的草根树皮,哪还有酒炙、醋炙的影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63#
发表于 2011-6-30 23:23:39 |只看该作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论坛里,经常有同学说按照博士的方法治疗没有效果,其中肯定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药材的质量问题所引起的
在此:强烈建议大家在购买药材时,尽可能选购地道的上品药材,这样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才能事半功倍,促进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453

积分

在线时间
168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7-30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515
帖子
461
UID
31265
64#
发表于 2011-6-30 23:34:02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65#
发表于 2011-6-30 23:37:05 |只看该作者
中药材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大多是口服的,事关病人生死.为什么在药房总是经常见到部分中药材质量不理想?(如药材的色,香,味,形不符合标准,杂质太多,受潮变质,加工粗糙,炮制不规范,品种复杂相互替代,产地不道地等),更严重的是用化学色素染色,用化学药剂清冼使其干净新鲜,漂白等等。
我们心中一直存在困惑:                                         中药材质量是归哪些部门哪些同志在监管?是不是有些管理的同志根本就不懂中药材的传统鉴别方法?根本就不会分辨药材的真伪,质量的优劣以及炮制的规范?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希望大家来共同来探讨.也希望中药饮片厂做良心药,做优质药,让广大老百姓放心,称心。
中药的种植所用的种子一定要是原始而纯正的品种,与天然野生的相一致,与古代医家所用的药材品种相一致.不能用现代经人工改良后的新品种.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治病配伍所用的药材的功效大多都是根据古代医家所著的本草书籍所记录的,古代医家所用的中药材都是原始而纯正的天然野生或种植的品种,现代改良的新品种与原始品种的药性肯定会有一些差异.除非神农再世,重新尝百草定药性.
中药的治病作用是中草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是中草药吸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所致.不可能用现代技术和化学的方法分析出来,即使是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的不同品种药材的治病功效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最简单明确的例子--石膏.
我们不希望看到今后有良医却无良药可用.同时也希望国家大力继承和发展用药很少却能治百病的中医针灸事业.

治病需良药,谈中药的质量问题
中医治病要有好的效果,除了辩证处方正确,煮服方法合理以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中药材质量必须可靠。好的药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采摘适合季节,植物性药材都有最适宜的采摘时间,《神农本草经》引名医曰记载了药材的采摘时间。
二:选用道地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
三:炮制规范,选用的辅料如蜜,醋,酒,盐,等都必须优质。
四:加工精细,该去壳的,该去核的,该去节的,该去粗皮的等都必须去干净,如山萸肉需去尽核,麻黄有去节和不去节之分(功效不同)。五:干燥程度合理,对容易变质的,出油的因采用真空包装,如柏子仁。
六:杂质含量越少越好,药材越干净越好。
七,注意药材的色泽有没有染色或漂白等的作假手段。
针对当前中药饮片存在的众多质量问题,我主要提以下一条建议:由于药材品种繁多,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如柴胡有南北之分有黑柴胡红柴胡有竹叶柴胡长白柴胡等36种之多,黄精有鸡头黄精,姜形黄精,大黄精。等等举不胜举。现在的药材包装袋标注十分不清楚,只在合格证上标明了品名,规格,产地。我认为品种因标明什么科植物,什么种类,什么部位的药材。如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或者广西莪术或者温郁金的干燥根茎,产地分别是四川温江,广西南宁,浙江温州。使大家一看就清清楚楚。产地应标明省市县,包装袋上还应标明炮制方法,质量等级。现在中药材包装上的标注太过于简单,是十分不合理的。如五味子,我看到过北五味子中掺入南五味子,广山药产地标注河南,等等,不多说了,我总是为买不到称心如意的中药而苦恼,因此我强调为医者一定要熟识中药,经常到药房去看看质量情况。
谈用药需辨药的重要性
中医大师张锡纯说:“就学医的第一层功夫言之,则最在识药性。”他一生精研典籍无数,在中药性能、气味、使用方法、配伍、真伪鉴别、生用熟用、煮服方法等有所发明。如果我们在诊疗过程中,辩证处方都很正确,而病人服用后却效果不佳,那么就要考虑中药的质量问题了——品种是否纯正?加工是否合理?炮制是否规范?优劣如何?等等,这就要求中医师必须知药识药,自古以来,学医者都是中医和中药同时学习的,是不分开的,他们既能上山采药,又能制作各种药剂。在当前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情况下,医生学会辨药十分必要。下面举例说明:        发散风寒宜用桂枝尖,则药力强,见效捷。    麻黄须去节,去节则二头通,走表逐寒力强,如未去节,二头不通,则有止汗作用。
   杏仁去皮尖,宜打碎入煎,则苦温润肺效速。
    五灵脂宜用糖五灵脂快,效果佳,而不用灵脂米。
   用芦根宜连茎用,连茎用则清肺降火力强。
   橘红多用柑皮、柚皮压扁实来 冒充橘红,用者当辨。
    芥子宜用灰白色的白芥子,而不用黄芥子。
    好的生鸡金是深黄色的,是乡下土鸡特有的。
    许多全草类药材应该是青色的,才有良效,
而不是发霉或烘干不当变黑色或枯黄色。如蒲公英,车前草等。
    黄芩有枯黄芩与条黄芩之分,枯芩治上焦,条芩治下焦。
     连翘治风温,宜用带心连翘。
    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如防风有关防风,西防风,水防风之分,也有南北之分,如南北柴胡,南北葶历子等,功效不尽相同,用着当辨别后用之。
     等等———————————说不尽,道不完的中药鉴别应用知识。
   如要基本掌握中药的鉴别方法和运用规律, 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卢赣鹏著《常用中药材传统鉴别》,著名中医龚士澄著《临证方药运用心得》,都是医书之精品,不可不读啊!  
    我想:如果我们现在所用的药材与70多年前张锡纯所用的药材在品种上在质量上完全一致的话,那么他所拟的“活络效灵丹”我们可以治愈多少疼痛患者,他所拟的“理冲汤”我们可以治愈多少肿瘤患者,还有他许许多多的经过无数次临床验证过的处方都可以为广大老百姓造福啊!                             
民间中医网湘山牧童说得好: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传统古籍经典,但同样离不开所有中医天天都在用的中药材,但当今药房中的中药,由于某些人的唯利是图的黑心,许多已经是真假混杂,或以次充好.全然不顾患者疾病之苦,也让许多中医师开出了对症之方,却无对症之效.成了我们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阻难.
当今中药材质量问题多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原因:
1.管理不严,督查无力,整治力度不强.
2.管理中药材的不识中药材,根本不懂中药材真假伪劣的传统鉴定方法和炮制规范.
3.药农种植药材缺乏专业机构的指导和规范,收购药材的部门管理松懈.
当今中药材的质量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药材不地道,加工粗糙,炮制不规范,以次充好,品种复杂混乱以习用品替代,杂质含量多不干净脏的很,出油变质等等.下面列举一二说明之:
1.龙骨用舌头添之无粘吸力,能用吗?
2,牡蛎色灰黑,很少见到瓷白色,能用吗?
3,五灵脂应用糖五灵脂块而不是五灵脂米,糖五灵脂块却难以见到.
4,杜仲皮薄的如牛皮纸,外面的糙皮却很厚.
5,茯苓有苦味,不知用何种木质培育的?
6,广山药代怀山药.
7,山萸肉里核很多.
8,白芥子却用黄芥子代替.
9,柴胡品种多,北柴胡效佳却不多.许多药材都是一个名称却都有好几品种,那个品种最地道,疗效最好,古代医家都是用哪个品种的?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10,煮食过后剩下的鳖甲是无效果的,要用生杀的取下的.

------------------等等,一时也说不完,请大家去用心发现吧!
鉴别药材的简单有效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仔细看,用心品尝,认真闻闻,细致摸,还有开水泡看水的颜色,粘性等等.
看什么?看药材表面的颜色,看药材断面的颜色,看药材中夹杂的杂质,碎叶的颜色,看药材的形状特征等等.
主要看药材的颜色深浅,符不符合常理,是不是药材的正常颜色,如果药材的颜色一片均匀,那也是不正常的,如茯苓一片雪白,如夜交藤看上去都是淡紫红色,红花的黄芯色偏深都是值得怀疑了.制过的半夏如果里面是鲜黄色的那我也不敢用----等等.
看杂质的颜色是不是与药材的颜色有一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药材中夹杂的杂质的颜色都是与药材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杂质的颜色也有染色的情况,那要打大大的问号了.如红花中夹杂的红花那青色的碎叶上有斑斑红点,那就的好好鉴别了,可再用开水泡一下看水颜色.
看形状,鼻子闻,嘴巴尝等等方法大家可到书店买一些关于中药材鉴定方面的书籍看看,并且对着药材实物仔细分析.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初步掌握中药材的传统鉴定方法,从而有效避免伪劣药材的毒害.
再比如,有蜡样光泽或者带黄颜色的三七我是不敢用的,对于那些黄泥与白龙骨各半的龙骨饮片也必须仔细挑选后才能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炮制药材的辅料(蜂蜜,黄酒,醋,盐等等)也一定要用优质产品,不能用那些用色素,化学品调制出来的劣质品.
我总得现在好像没人在管理中药材质量,或者管理的人根本是药材鉴别的外行,否则,为什么药材质量如此令人担忧?

国家在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时,决不能忽视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否则,良医无良药,一切都是空谈.从2009年以来,许多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涨,有的药材价格甚至是几年前的几十倍,部分普通老百姓已经到了吃不起中药的地步,中药从过去的价廉效优的平民药变成了现在的贵族药,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复兴和普及应用。中药材涨价原因除了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部分药材减产引起外,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认为炒作引起的,不法奸商囤货居奇,游资垄断,低价收购高价倒卖引起的。吃亏的是药材种植户和广大病人,而中间商却获取高额利润。中药材越是涨价往往越是假冒伪劣药材泛滥横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囤货居奇,许多药材堆积在仓库容易受潮虫蛀变质,商家会不会采用化学药剂来防霉防虫呢?那些变质的药材会不会通过处理后卖给药材店呢?中药材当今面临的问题真的很多很多,说穿了罪魁祸首是药材收购加工炮制销售行业的私有化造成的。

因此,再三强调为医者要精通中医也要精通中药.如今是市场经济.一定要学会用传统方法鉴定中药材的真假优劣.诊病之余多到中药房看看,闻闻,尝尝药材,发现问题多提提建议,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广大饱受病痛折磨治病心切的患者,也对得起自己治病救人的职责.

也大力呼吁广大中药饮片厂做良心药,做优质药!


针对当前中药材质量不理想的状况,建议国家尽快设置专门管理全国中药材质量的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应该是:
1.负责管理全国的中药材饮片质量,负责对中药材的品种的鉴定,产地的鉴定(要推广使用道地药材),加工炮制的规范管理,真假优劣鉴定等工作.经常性的对全国各地的药材饮片进行检查和鉴定.
2.由于中药材品种复杂,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组织老中医药专家对部分中药材的正品与习用品的功效进行重新鉴定,以确保使用效果最理想的药材,以确保现在使用的药材与历代名家使用的(包括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药材特征与功效)药材在品种与产地及功效上相一致.
3.负责指导规范全国药农种植中药材,使药材的种植有计划有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定价.各种药材的种植要确定道地产地,不能到处乱种植.(只有道地产地的药材功效最佳).负责规范药农种植药材的田间管理,(不能用大棚种植药材.控制乱施化肥和农药及采摘时间).
4.为药农提供优质的品种原始而纯正的中药材种子.(要与自然野生的药材品种相一致,不能为了提高产量而用人工或科技的方法来培育新品种药材,否则药性会有所改变,与历代本草记载的药性会有所差异,需要经多年临床实验重新确定功效.
总之,中药材质量必须严管严查严治。如果中药材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医治病就不可能有好的疗效,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就难以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66#
发表于 2011-6-30 23:42: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6-30 23:47 编辑

中药材价格“药你命”:涨价背后质量堪忧


[提要]  统计数据显示,中药饮片质量低下是全国通病,江苏省不合格率为30.59%,甘肃省不合格率为55.4%,天津市为2.2%,北京去年公布的中药饮片合格率是80%。目前,国家药监局正在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近两年,中药价格涨幅令人瞠目,而在中药涨价的同时,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洵认为,这比价格上涨要可怕得多。价格上涨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调节,而一旦中药质量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硫磺熏蒸中药变毒药
  据多家媒体曝光,甘肃省岷县、陇西等地的药农和商户为了延长药材的保存时间,用硫磺熏蒸当归等药材。
  据了解,很多草药不进行硫磺熏蒸是非常难以保存的。
  目前,我国中药材仓储条件比较差,几乎没有对仓储条件进行统一的规定。药商们为了降低成本,多采用原始、简易的储藏方法。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主要的中药材集散地,硫磺熏蒸的方法储藏药材成本低、操作简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做法。未经熏蒸的药材一旦到了七八月份,就很容易受潮霉变或者生虫。
  而经过熏蒸的药材储存3年以上基本不成问题,甚至有些商贩会对中药材进行反复熏蒸,这样不仅能延长保存期,还能使得药材看起来“卖相”很好。
  专家表示,硫磺熏蒸的方法不仅大大影响药效,如果硫化物涉入过量,将会对人体产生巨大危害。有实验表明,每天吸入0.75毫克二氧化硫也会造成损害,尤其是对呼吸道系统造成损伤,比如会得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甚至支气管哮喘,乃至肺气肿,甚至可能会提高肺癌的患病率。
  对于采购药材的企业来说,药材固然有套采购标准,但是由于近两年市场上部分品种药材质量有所下降,且采购价格愈加高昂,企业对于一些以次充好的药材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药饮片企业负责人说,他们并不是不想采购高质量的药材,但是近两年市场上药材普遍质量都不太理想,而且价格太高。药品售价被严格“卡死”,因此只能从成本上想办法了。
  饮片质量堪忧
  国家药监局药品质量公告显示,中药饮片不合格率一直高于西药和中成药。药品稽查查出的案件中,48%涉及中药饮片。
  统计数据显示,中药饮片质量低下是全国通病,江苏省不合格率为30.59%,甘肃省不合格率为55.4%,天津市为2.2%,北京去年公布的中药饮片合格率是80%。
  业内人士指出,有关中药饮片的相关标准从“九五”期间就开始着手制定,但是截至目前,我国仍没有一套完整的中药饮片标准化体系。
  目前,国内处理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时主要依据的是《药品管理法》,并没有专门针对中药饮片的具体管理办法。国内现有《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但现实中,即使同一种饮片,各地炮制标准也存在严重差异。
  据了解,对于相同药材的多种炮制方法,相关规定在生产、经营、使用、检验上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且操作性不强。

 

      近期,国家药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药材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制定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指标,作为企业物料检测内控标准。

  目前,国家药监局正在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在此之前,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设定工作时限,凡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未按要求制定二氧化硫残留物检测内控标准,或不按内控标准对购进中药材或中药饮片进行检验的,其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不得用于生产投料。

  通知还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生产的监督检查;同时,主动与农业、工商、卫生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通报中药材养殖、种植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硫磺熏蒸以及其他影响药材质量的问题。

  规模种植仍处萌芽期

  规模化是业内提出的提高中药材质量的种植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到产业发展水平和中药材自身特质的制约,规模种植言之尚早。

  目前,确有一些药厂在药材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但是据周洵了解,自建基地的成本非常高。对于大药厂来说,自建基地的药材只能满足不到10%的需求量。一些生产出口药品的企业为了实现部分品种的可追溯,有自建基地的现象,但是大规模自建基地所需成本是任何一家药企都无法承受的。“因此,针对我国中药材发展现状,明确的产业分工是十分必要的。”周洵对记者说。

  也可以看到,一些中药材产区开始出现由农村科技合作社牵头,着力于发展当地优势品种,对种植、田间管理、种子、化肥进行统一管理,并在技术和市场上进行扶植,在销售方面拓宽渠道,保障中药材的销路,为药农减轻风险,或由企业投资,统购统销的模式。

  这是规模化种植的一个试验方向,质量将比散种更有保障。但是,这种试验性的规模化也存在一定弊端。当药材价格相对稳定或下跌时,药农履约情况稳定。如果价格大幅上涨,药农毁约现象将屡有发生,药农种植积极性也将受挫,企业投资风险也将加大。

  记者了解到,有些药材产区采取自制的形式进行种植,大户入股共同成立具有法人资质的组织。现阶段个地区中草药规模化种植的面积并不大,此类合作形式大多在1万~2万亩,目前仍处于尝试阶段,只有当农民对这种形式认可、从中获利,才能进一步推广。届时,中药材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67#
发表于 2011-7-1 00:06:13 |只看该作者
麦冬的鉴别:

不死药《吴普本草》,禹余粮《名医别录》,麦门冬,沿阶草,杭麦冬,川麦冬,寸冬,韭叶麦冬,小麦门冬,地麦冬 (四川)

  【 考 证 】

  麦门冬始载於《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云:‘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实青黄。’《本草拾遗》 曰:‘出江宁小润,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本草图经》谓:‘今所在 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似矿麦颗,故名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 如珠。江南出者,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种。功能相似,或云吴地者尤胜。’并附‘随州麦门冬’、‘睦州麦门 冬’图。根据以上所述,可见古代药用麦门冬不止一种,可能包括麦冬属 (Ophiopogon) 和土麦冬属 (Liriope) 的多种植物。《本草纲 目》曰:‘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种莳而成..浙中来者甚良,其叶似韭而多纵纹且坚韧为异。’李时珍所说产浙江,人工栽 培的麦门冬,与今所用麦门冬相符。

  【药材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f.) Ker-Gawl.的干燥块根。

  【药材性状】

  块根呈纺锤形,扁圆不一,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有不规则细皱纹,一端常有细小中柱外露。质硬韧,吸湿后质 糯性,断面类白色,半透明呈角质样,中心有细小圆形中柱。

  饮片性状:麦冬呈扁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小,浅黄色。气微 香,味甘、微苦。 朱麦冬外被淡红色朱砂细粉。

  【成品规格】

  商品有杭麦冬、川麦冬、土麦冬三种。杭麦冬、川麦冬按大小各分为1、2、3等。土麦冬尚有大叶麦冬、阔叶麦冬、小麦冬,甘肃麦冬 之分。以上均以表面淡黄白色、身干、个肥大、质软、半透明、有香气、嚼之发粘者为佳;瘦子,色棕黄、嚼之粘性小者为次。

  规格等级标准:

  1. 浙麦冬 一等:呈纺锤形半透明体。表面黄白色。质柔韧。断面牙白色,有木质心。味微甜,嚼之有粘性。每50克150只以内。无须 根。二等:每50克280只以内。其余同一等。三等:每50克280只以外,最小不低於麦粒大。油粒、烂头不超过10%。其余同二等。

  2. 小麦冬 一等:呈纺锤形半透明体。表面淡自色。断面牙白色,木本质心细软。味微甜。嚼之少粘性。每50克190粒以内。二等:每50 克300粒以内。其余同一等。三等:每50克300粒以外。最小不低於麦粒大。间有鸟花、油粒不超过10%,其余同二等。

  3. 麦冬出口亦分四等:一等:色黄亮,颗粒均匀,肥壮,长2.54cm以上。二等:色黄亮,颗粒较小,肥壮,长约2.54cm。三等:色 较差,颗粒大小不匀而瘦,长2.54匣米以下。四等:色差粒瘦,长短不一,多在2.54cm以下。

  【显微特征】

  块根横切面:根被细胞2-5列,最外1列细胞有的分化成根毛。皮层宽广,含晶粘液细胞类圆形;紧接内皮层部位为1 (1-2) 列石细胞, 内壁及侧壁增厚;内皮层细胞类方形,壁全面增厚,木化,有通道细胞。中柱小。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韧皮部束15-24个,与木 质部束交替排列。

  麦冬粉末

  1. 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有的粗大成柱晶。

  2. 石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有的一边甚薄,纹孔密,孔沟较粗。

  3. 内皮层细胞长方形或长条形,壁增厚,木化,孔沟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0

好友

1786

积分

在线时间
73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0-2-12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936
帖子
1645
UID
7002
68#
发表于 2011-7-1 08:02:51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同学,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69#
发表于 2011-7-1 08:11:29 |只看该作者
四大怀药
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因而此说流传至今,并成为品牌。
    1、精到的评价
  张仲景的《伤寒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苏颂的《图经本草》、龚延贤的《寿世保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本经》、《药性类明》、《汤液本草》、《伤寒蕴要》、《得配本草》、《本经逢原》、《儒门事亲》、《食疗本草》、《百一选方》、《圣惠方》、《普济方》、《医经溯洄集》、《本草正》,以及叶天士、董建华、王永炎、姜良铎等近现代、当代中医名家,都对四大怀药作出了极为精到的评价,每每言及四大怀药的神奇效用与效力,言必褒誉有加。其中,山药以温县,地黄、菊花以武陟,牛膝以沁阳为佳。
     2、山药
  《神农本草经》称薯蓣,一名山芋,药用其根,因其药效可与人参相比,又称“怀参”。   山药系重要滋补药品,它能滋补益肾、健胃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长肌髓。   近代科学分析,山药含有大量蛋白质、淀粉、赖氨酸、胆硷、皂甙、脂肪等。  怀山药
临床常用于治疗泻痢、遗精、肾虚健忘、虚劳瘦弱、神经衰弱等症。   生山药也常用于手足冻疮、痰喘、尿频等症。是中药方剂中常用补药之一。   加工后的山药称光山药。光山药入药前要进行泡制,即用清水泡3-4成,捞出润透,晒至四成干,闷润至内外均匀,切片、晒干可入药。
     3、牛膝
  《神农本草经》称牛膝,又名百倍,宋朝称怀牛膝为怀州牛膝,明朝后称怀庄牛膝,通称怀牛膝。   李时珍曰:“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之,言其药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牛膝,药用取其根茎。   近代科学分析,怀牛膝含有大量生物硷,其功能可以补肝益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散恶血。     怀牛膝
  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是中药方剂常用通络活血药物之一。   牛膝入药,要切成四毫米左右的段。根据病情亦可用酒怀牛膝,即取切成的牛膝,黄酒拌匀,微润,置于锅内,用微火稍炒,晾干,即可入药。
    4、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带。  怀地黄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5、菊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怀菊就属于药用菊。祖国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热、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热。  怀菊花
  因此,明目多用怀菊,清热多用杭菊。神农本草经:'菊服之轻身耐老'。说明菊花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从汉代起,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气,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缓解两眼昏糊、头晕、头痛等。将菊花晒干,装入布袋中作枕芯,名'菊花枕' ,枕之使人闻到芳香,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之功。《本草纲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记载。
    6、特点
  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历史上以盛产“四大怀药”闻名于世,特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大怀药”独特的药性 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历史上不仅有贡品之荣,而且被历代中药典籍所称道四大怀药,是指地黄、山药 、 牛膝、菊花。山药古称“薯芋”,具有甘寒入脾、润血归肺、养胃健脾、止泻固精、滋阴壮阳 、除寒热邪气、补心血不足等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滋补药。地黄又名“地髓”,块大、油性大,是治病 营养的好药。牛膝,因其基部有节似牛膝而名,具有利尿、强精、通精之功效。菊花,干、叶、茎、根 、花都可入药,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杀菌消毒、清热、解渴、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丰富的菊花色 素、维生素A、B和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挥发油,有味浓、煎煮不败的特点。 “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 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
    7、背景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这句话好像是专为钟灵毓秀的焦作量身定制的,韩愈、李商隐、司马懿、朱载堉等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一不是灿若星辰,因焦作古称怀庆府而得名的地域特产“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更以药材地道、疗效神奇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瑰宝,独领风骚数千年。
    8、地理环境
  焦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今原怀庆府属地建为焦作市(《中华文明怀川寻根》)。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牛角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牛角川”的平原也因之被称为“三百里怀川”,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阳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质奇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相传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至怀川时,当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之神农山)风光时,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传说是美丽的,而焦作境内沁阳神农坛风景区的老君洼一带,至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
   9、独有的外观和质地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据此可以推断,古怀庆府的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把四大怀药培育成独有的外观和质地,再加以精式炮制一脉相传,把四大怀药的历史演绎了将近3000年。公元前608年,鲁宣公又以怀地黄向周王室进贡;后又将怀牛膝、怀菊花列入贡品。一直到清代“怀药”都被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历代统治者征收怀药贡品时,大都指地道名,即非要留驾庄和大道寺地黄、大郎寨山药、皇甫村菊花和小庙后牛膝不可。清时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时空隧道的久远世人无法穿越,遍搜浩如烟海的医药典籍史册却足以印证四大怀药作为道地药材的点点滴滴。由于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因而中医药界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怀庆府所产的怀药以其独具的确切疗效为历代医家所看重。《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本草从新》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菊花心者佳。”所谓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这也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由。日寇侵华期间,曾把怀药主产区焦作武陟的土壤运回国内研究,化验后重新配制土壤试种怀药,结果以失败告终。上世纪20年代,温县许召兰等人先后从山西太谷引进高产山药回本地种植,时间一久,太谷山药反而失去了原来的品性,增加了药性,成为怀山药的当家品种。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为缓解怀药产销矛盾,曾经向18个省区引种怀地黄、怀山药,结果引种后品种退化,药性大减,不得不反复来焦作引种。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而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药农也都知道,怀地黄种植一茬后,土地至少需要八年才能复种,而怀山药也需最少五年不能重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70#
发表于 2011-7-1 08:12:03 |只看该作者
10、怀药文化
  “四大怀药”泛指焦作市武陟县及周边地区沁阳、孟州、博爱、温县、修武等地所产的牛膝、山药、地黄、菊花四种中药药材。被誉为“国药”、“华药”受到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大怀药(怀药)名称的由来,是伴随着中草药“地道药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而逐步演变来的。怀药一名,自然因怀地地名而来。自武王伐纣,废“邢丘”为怀(治所在今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南)开始,以后历代将这片土地称为怀、怀邑、怀川、覃怀、怀州、怀孟、怀庆等。   先秦及秦汉魏晋,各代地方均向朝廷进贡四大怀药。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怀山药。公元前718年,魏宣公向周天子进贡怀地黄,至今已近3000年。追根溯源,怀是武陟的特称。“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覃怀属冀州”。怀指被黄河、沁河怀抱的武陟。周设怀邑,是苏忿生的封地。春秋战国,怀邑随王霸之争先后属卫、鲁、郑、魏、秦,他们进贡的都是怀、怀邑、覃怀的山药、地黄。公元前221年起,秦汉魏晋隋唐设怀县、河内郡、怀州。汉光武帝(刘秀)起兵铲王莽,在怀县城建行宫,称为“怀都”,在这里祭汉高祖、太宗、世宗,出兵攻克洛阳。定都洛阳后,刘秀仍以怀城为行宫,常来巡视、听政。传说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东奔西逃时,贫病交加,多次靠怀药救命。怀药名扬天下,当与刘秀有关。   首次称“怀菊花”,将“怀”字与“菊花”联系的最早文献,是唐朝政府颁行的《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唐佚名的《天宝单方图》也说:“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薇蒿”。这里所说的“南阳”,指的是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焦作市所辖的武陟等县,后文又特别指出河内,可见对当地所产菊花的重视。北宋苏颂撰辑的《图经本草》也说:“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覃地者为佳。”这里所说的“覃地”,即覃怀地。   将山药称怀山药的最早文献,是明朝医学家龚延贤所著的《寿世保元》,此书第一次提出“怀山药”之名。《神农本草经》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   在牛膝前冠以“怀”字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1061年),苏颂在书中指出“牛膝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怀牛膝之名由宋朝唐慎微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1083)中首先提出的,特称“怀州牛膝”。到了清朝,张秉成的《本草便读》便简称“怀牛膝”。   第一次把地黄和“怀”字联系起来的是明朝名医刘文泰,他说生地黄“今怀庆者为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地说:“今人唯以怀庆地黄为上”,称怀地黄可以填骨髓,生精血,补五脏,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那么,将四种药材概括为“四大怀药”的又是什么时候呢?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新《辞海》,对武陟县的释文中说:盛产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号称“四大怀药”。不仅讲了“四大怀药”一词,而且又讲了简称“怀药”。 “七五”期间出版的《四大怀药栽培》系列丛书中说:“国内著名中药材专家、教授根据生物学特性判定:《本草纲目》中所描绘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图样均为怀府所产。”   武陟县境夏谓“覃怀”,周置“怀邑”,秦设“怀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后于武陟置怀州,明以后属怀庆府。所以明朝以前的四大怀药有专指武陟药材之说。明清怀府八县渐有出产,统称怀药是以后的事。隋唐以前,四大怀药种植以今武陟县西部的小董、西陶、大封及温县的武德镇为源点,逐步往水土条件相同的周边地区辐射发展。明清以后,四大怀药进入鼎盛时期,逐步形成了今天焦作市辖区广泛种植的局面。到清朝末年,怀山药的种植面积已达900公顷,总产量近百万千克。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地黄20万千克、菊花2.3万千克、牛膝5万千克。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   现在焦作市在努力推广“四大怀药”品牌,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 苏ICP备09036564号  )

GMT+8, 2024-6-21 04:43 , Processed in 0.0546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