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1 16: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经络测量中发现,初患感冒的人,如果胃经虚,脾经出现失衡,则预示着病情会加重,病程迁延难愈。对晚期癌症的患者观察统计,凡是胃经、脾经(后天之本)、肾经(先天之本)的能量一息尚存者,绝大多数人是可以转危为安的,有继续生存的机会。其中还发现放疗和化疗后,脾经、胃经、三焦经和肾经是受到伤害最严重的经络,可以急转直下,临床上伴有恶心、厌食、口干、脱发(头发属肾所生养)等。 
 
 
 
    长夏暑夹湿的气候特征,大致可导致三种灾害情况:一是湿热并举,二是火热无雨出现旱灾,如江西、湖南、廣西北部、新疆等地持续高温干旱,造成数百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无收。三是雨湿太过发生水患,如中国、南亚、菲律宾、朝鲜等多国和地区出现暴雨洪涝。 
 
    长夏湿土也相应于人脾,除了纳差、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的共有症状以外,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感受湿邪之后也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湿遇阴虚风火偏旺体质的人,则湿热困于中焦,天地阻塞,肾水不达心火,上焦虚火灼伤肺金,口干,咽喉异物感,干咳不愈,中老年人还加重虚火上头的疾病,如高血压、血虚头痛、睡眠等;诱发风湿性的关节疼痛、肝胆疾病、精神抑郁等。 
 
 
 
    二是湿热遇土气偏重体质的人,则湿上加湿,阻碍了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湿性重浊,留于肌肤,可引起身体困倦,肌肉无力或萎缩,虚胖,器官组织的水肿,皮肤浮肿等;湿困脾属的内分泌腺体,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湿在局部的积聚物中医称为“痰”,现代称为肿瘤,因此,不能及时化痰排淤,就是养癌为患。 
 
 
 
    三是湿遇素体阳虚怕冷的人,则因水主寒,流于下,寒主凝滞收引,土克水实为限制水的流动,水不流则腐,故加重下焦(肝肾)系统的疾病,如肾病、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疾病、不孕症、卵巢子宫的肿瘤,及下肢的水肿、溃疡、骨关节的疾病与疼痛等等。 
 
    为什么脾湿会引起如此多的疾病?这是由于脾居中央,营养五脏,脾胃有疾,五脏失养而诱发或加重其他脏腑疾病的缘故。脾怕湿,故长夏湿气太过会导致脾病。脾土之患多从湿治,如何祛湿调理脾胃?可就大有学问。 
 
 
       
 
 
    我们从太极图绘出的“阴阳鱼”可以直观的了解中医“脏气法时”的观点。夏至之时,阳极必衰,故长夏一阴始生,多雨绵绵。应于人体则脾虚多湿,这便是李东垣《脾胃论》研究的主题,他提出“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治疗的原则是升阳燥湿健脾。如何升阳?需补“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脾胃论》)。 
 
 
 
    自然界的“少阳”春气,起于冬至30天以后,阴极一阳升的初春。春属木,系肝胆,人身的“少阳”主人之元气生发(《内外伤辨》),如太阳东升之势。三焦相火,根于肾,寄寓肝胆,故人之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现在流行的脾有“升清降浊”之说是不妥当的,因为长夏位于夏至30天后一阴生之地,如日落之势,故脾气“降浊”可以,何来的“升清”功能?殊不知“升清”乃是少阳之功能,张冠李戴,误人子弟!湿属阴,热属阳,故临床上常见所谓“虚不受补”的体质,上热下寒,内热怕冷,口干却不欲饮,咽热喜冷但胃恶凉食等等寒热混杂的表现,绝大多数都与湿困中焦,导致天地四塞、水火不济有关。许多疾病久治不愈,越治越重的原因,首先是没有运气学的知识,不懂阴阳升降之理,不知人的体质因素。因此,田合绿老师说,不能调理好脾胃,就不算是好中医。 
 
    田老师潜心研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将《内经》脏气法时原则,《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李东垣的《脾胃论》等,以运气理论融会贯通,创立了人体“三部六经”体系。深入浅出,简学实用,无论对研习古医书籍和指导临床治疗都极具价值。田老师根据三阳三阳的标本中气的从属关系,抓住了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的关键所在,就是启动人体太极的枢纽——少阳三焦、胆之阳升,太阴脾、胃之阴降,各种寒热错杂的疾病便可得到解决。所以他说:《脾胃论》的第一个方子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不是“补中益气汤”。就“补中益气汤”来说,也是为“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而创立的方子,“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也”(《脾胃论》)。 
 
 
    长夏出现的三种气候:湿热并举、火热干旱和雨湿洪涝,应于人体,必然因为体质的不同而诱发多种病症表现,故疗养的方法也因人而异。 
 
 
 
    由于脾土位于中焦供养五脏、恶湿怕寒不耐热的生理特性,所以长夏脾胃之患引起的五脏功能障碍,是中医最复杂棘手的临床问题。田合绿老师在他的《中医太极医学》、《医易火病学》、《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等著作中都有详细的分类论述。在此我请教田合绿老师为本文提出中医治疗的原则方法: 
   
   1.湿热并重: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可有人感到四肢困倦、沉疼、懒于动作,神疲乏力,胸满气促,身热心烦,胸骨后或心下堵塞感,小便黄而频数,大便溏(稀软)次数多,口渴或不渴,自汗和汗少,不思饮食等。 
 
 
 
    《脾胃论》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六一散等清暑利湿醒脾之品可据情选用。(清暑益气汤:黄芪、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炒神曲、橘皮、白术、麦冬、当归、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 
   
   2.火热太过:必伤脾胃之阴,其主要症状为不思饮食,食后腹胀、痞满喜按,甚则嗳气恶心,呃逆干呕,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手足烦热,心烦怕热,睡眠,神思恍惚,口干不欲饮或口渴引饮,可伴有面色萎黄,唇淡唇干,皮干瘙痒甚至皲裂,发焦、便秘和溏泻等等。 
 
 
 
    补脾胃之阴可用的食疗方法很多:西瓜素有“白虎汤”之称,可以消暑,但不宜从冰箱中取出立即食用,而应放置同室温时再食。药用方法有:白虎汤、脾阴煎、胃阴煎、益胃汤、《温热经纬》的清暑益气汤、《温病条辨》的清络饮等方子。 
   
   3.脾胃寒中:盛夏阳气在表,故多脾胃寒中。《内经》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所以当遇到过食冷饮,异地水土不服,或饮食不节引起的腹痛腹泻,藿香正气丸可以是居家旅游暑天必备之药。 
   
    介绍几种药粥护脾益胃配方:莲子、绿豆、白扁豆、薏米等量加水煮;银耳、百合、绿豆、枸杞子各 20克 ,雪梨一只,糯米 100克 加水煮粥;山药、茯苓、红枣各 50克 ,炒梗米 250克煮粥。 
 
 
  生蒜泥 10克,糖醋少许,饭前拌食,具有醒脾健胃,预防肠道疾病的功效。山楂条 20克 ,生姜丝 5克拌食,也有消食开胃止呕的功效。 
 
 
  温脾法:可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 15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或以艾条温灸脐周及足三里,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健脾按摩法:可经常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腹部21次,然后用右手指从胸骨至耻骨上,边顺时针方划小圈边向下按摩21次,伴有胁肋痛的人,可用双手从乳房外侧按摩身体两侧,长期坚持,必获奇效。(全套养生固脾胃功法,可参考田合绿著《中医太极医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