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323|回复: 23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4 08: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人。

张仲景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作者,这两本书由于记载了很多的方剂,从而在中医的历史上,被一些人倍加推崇。公元1182年,金人刘完素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明确提出:“仲景者,亚圣也。”,公元1589年,明代医家方有执在其《伤寒论条辨》中径直称仲景为“医圣”。从此以后,张仲景便作为医圣为众多医者膜拜。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仍,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期间,料理政事之余,“坐堂行医”,初一、十五,大开衙门,为百姓施医诊病;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张仲景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从今天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将会给大家介绍这两本书籍,给大家介绍这两本书里介绍的方剂。

这里给大家详细介绍张仲景的情况,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只有知道他的经历,才能够知道这两本书的成书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本书里的内容。

在上述的介绍里,想必大家都明确知道了,张仲景是长沙太守,他写书之前治病的日子,正是在长沙当太守期间。-----长沙,后天兑卦,先天坎卦之地。
在上述的介绍里,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战争频仍。----战争,坎卦特性。
有一点上述没有介绍,当时瘟疫流行,此瘟疫从公元196年开始,持续多年----公元196年,丙子年。丙为水太过,对应先天坎卦。

《伤寒论》中最著名的药物是附子。附子,地道产地:四川江油,功效:强心。附子,冬至下种,夏至采收。四川,后天兑卦,先天坎卦之地。-----由此知道,附子,是制约先天坎卦影响先天震卦的良药。
还有一点是我以前讲得较少的,后天兑卦对应太阴湿土,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所以,后天兑卦之地的先天坎水,是属于寒气很重的坎水的。

上述解释用了较多的《易经》和五运六气的名词,这里用大白话比喻一下:四川这个地方,它的地下,水很多,且水很寒冷。这冰冷冷的水,当然不容易长东西,没生气。然而,附子,却能够在这样的水里长得挺好,于是,附子天然地就具有对付这冰冷冷的水的功效。湖南与四川在地理上,属于同一地区的,这个地方的人生病,受地区与时间的影响,很容易生这种冰冷冷的水太多影响了心脏、肾脏之类的疾病。对这些疾病,当然,附子就是良药的。
发表于 2013-1-4 09: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为四川是在西南,湖南是南方。
定位定错了?
发表于 2013-1-4 10: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喜欢老师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样就明白了原理!
发表于 2013-1-4 10: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喜欢老师如此讲解五运六气,传授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还那么有趣。
发表于 2013-1-4 11: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幸遇到这样的好老师,好好学。
发表于 2013-1-4 11: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不得四川湖南人要吃那么多辣椒呢
发表于 2013-1-4 1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个脚印,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3-1-4 12: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震卦的人不适合吃吗? 昨天吃了桂附地黄丸,心跳到92.非常难受。。
发表于 2013-1-4 13: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阵公司去成都旅游,怕辣吃多了上火。参观都江堰知道,成都的水来自雪山,所以就喝了蛮多水。果然没有上火症状。

点评

这个好。一物降一物。  发表于 2013-1-4 22:20
发表于 2013-1-4 14: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享受这大白话的比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灏忛粦灞|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GMT+8, 2025-8-19 06:37 , Processed in 0.0659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